一句讓人朗朗上口、傳遍大街小巷的經典台詞,是每個創作者的夢想。是否有什麼技巧,可以幫助我們寫出經典對白呢?
沒有經典對白
殘酷的事實是,根本沒有經典對白這回事。一句對白之所以經典,真正的關鍵不是對白本身,而是說對白的人。 試想,「我想做個好人。」這句《無間道》中的經典對白,如果不是梁朝偉那個角色說,而換成《甄嬛傳》裡的華妃說,它還會經典嗎?
反過來,「賤人就是矯情。」從華妃口中轉移到梁朝偉口中,是不是也同樣變得荒唐? 因為我們知道,一句對白之所以經典,是建立在角色上的。經典對白來自經典角色。
所以對白不重要?
如何建立好的角色,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談過。 接著延伸出來的問題,便是對白無用論。是不是把角色弄好,對白自然就會變經典了? 這其實也是偏頗的想法。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認識一個人,不只看他在什麼情境下,做些什麼事,也看他說些什麼話。對白與角色,其實是不可切分的。 這就好像我們在講一個手機,你不能說單講「使用者體驗」,因為使用者體驗是建立在介面好不好用、速度快不快等等細節上,而這些東西只是軟體嗎?又不是,沒有規格夠好的硬體,軟體也無法運作。 但光有高規格的硬體,沒有好的軟體設計,一樣無法創造好的使用體驗。
我們要開始擺脫過去「尋找一個標準答案」的單向化思考習慣,理解到「好的結果來自於每個元素相互配合」這個事實。 因此,在我們設計好角色,並且安排適當的角色布局、情節進行塑造後,再配合上適當的對白,才算完成了整體的最後一哩路。
好的對白怎麼寫?
要寫出經典對白,在語言本身上要幾個重要的原則:
1. 自然
經典對白的用字大多是簡單易懂的,是角色彷彿即興一般,隨口便能說出的話,才有效果。太過雕琢、優美的台詞,演員本身唸起來就顯得古怪,更難以被記憶、傳播。
要配合角色,無論你這句對白有多深的含意多美的意境,它必須要是適合角色說出來的才行。不然角色會像被作者附身一樣,觀眾雪亮的眼睛是不會放過這一點的。
2. 點題
我們在講經典對白時,其實腦中浮現的不是對白本身,而是角色當下的情境。 「我想做好人。」,講這句話時,我們腦中浮現的一定是梁朝偉的臉,以及《無間道》中那個角色的無奈。「只要有心,每個人都是食神。」,講這句話時,我們腦中浮現的也是星爺的臉。
因此,經典對白其實像是一句總結,在最重要的位置,透過那句話,濃縮角色的處境、心情或全劇的主題。
3. 節制
承上所說,經典對白是對一種處境、心情與主題的濃縮,因此在一個場景甚至一部戲中,只會有一句經典對白。 「最重要的位置」,通常指的是場景中的轉折點。要將精力專注在情節安排、場景設計上,創造一個力量最強的場景,再將一句重點對白放在那個位置上,才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如果你的精力都專注在經典對白上,或許你可以寫出一句又一句的金句,但它們都會像生長在森林裡的樹一樣,變得面貌模糊不起眼。
4. 適當的使用修辭
過多的修辭技巧會顯得做作,但適度的使用修辭,例如排比、對比、迴文等等技巧,讓句子變好,是可以接受的。 我個人覺得最好用、簡單,也最有效果的修辭技巧,是對比法。無論是台詞裡的對比,或是台詞與角色的對比,都會產生好的效果。
如:「只要有心,每個人都是食神。」這便是一個句子內的對比,「食神」是一個很高很難的位子,但「只要有心」卻是一個很低的門檻。
「賤人就是矯情。」這句話出自華妃之口,是一個角色與句子的對比。因為華妃本身就是個矯情的賤人,所以這句話非常有趣,它原本應該出自一個品格好的人,卻落到了一個沒品的人口中,但她也確實認為自己很有品,又自然,又諷刺。
《阿甘正傳》中,阿甘對珍妮說:「我雖然不聰明,但我懂什麼是愛。」,「不聰明」和「懂」形成了對比。他大可以說:「我懂什麼是愛。」就好,但編劇巧妙的延展了這個句子,配合阿甘的個性,創造出對比。
這是一種「最不天才」的技法,但也是被運用的最廣的技法。畢竟我們都不是天才,神來一筆的東西交給緣份,但我們可以把我們能運用的東西做到最好、最熟練。
祝大家都找到故事裡的經典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