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有哪一部電影第一個畫面就惹毛編劇,大概就是《與神同行2》,這部作品故事單調、敘事混亂,自以為翻轉,靠著無聊的笑點苦苦支撐,如果第一集是一個好故事可惜邏輯有點幼稚,那第二集就是弱智 。以下劇評有雷,請斟量使用。
開場的第一句話的大意是:「貴人,是指捨己救人的好人,或是冤死之人。」
有看過第一集的人一定知道,這直接破壞了第一集的設定。第一集說了,冤死鬼是很危險的,發現了就要立即消滅,雖然很多人覺得邏輯奇怪,為什麼冤死鬼這麼可憐還要消滅它,但好吧,你說了算。到了第二集居然一開場就把這個邏輯推翻,而且整集都在討論這個鬼到底是意外死的還是冤死的?前一集都認定主角是冤死鬼的地獄眾人,現在全都像失憶了一樣,開始認真的審判起來。導演大人(他說是他寫的劇本),你把觀眾當成什麼了?什麼東西都你說了算?這是《與神同行2》,還是《與神同行》的同人誌?
這個邏輯一翻,主線的懸念就消失了。因為觀眾早就知道結果了,結果花了兩個半小時等著犯人「認錯」,啊,他終於認錯了,擺了好大的陣仗啊,話說,為什麼不在開頭就把兩個證人找來就好了?所有需要的人都在場呀?
好吧,主線問題太大我們就忽略吧,支線做得精彩,有沒有可能達到救援的效果呢?可惜支線也糟糕到一個翻天。這個故事有三條支線,兩條是背景故事線(江林的故事和另兩人的故事),一條是使者與家神的故事。
使者與家神的故事如果好好做,其實應該很感人,但不好意思,導演卻把它做成甘草線,負責搞笑。這條線從一開始就邏輯不通,使者原本是因為打不過家神,所以才答應配合,但接下來家人就遇上麻煩,失去力量,這時使者卻不是趁機執行任務,而是加入了家神的陣營。這……你們很熟嗎?是因為想探聽過去的故事嗎?那為什麼不把家神綁起來,一邊完成任務,一邊逼問故事?而且為什麼一個明明專心說,不需要一小時就能說完的故事,要分成好幾天說?你不能一次說完嗎?好吧,這些我都不追究,那支線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呃……其實什麼事也沒發生,他們都在講背景故事。
原來如此!主線是假的,支線也是假的,原來這兩條線的目的,都是為了交待背景故事呀!這根本不是《與神同行2》,明明就是《與神同行》前傳啊!那你好好的拍前傳不行嗎?為什麼要偽裝成第二集,還安排兩條無意義的故事線呢?
抱歉,不行。為什麼?因為前傳的故事其實很遜。又遜又老套,還沒什麼驚喜。當父親收養孤兒時,我們就知道,啊他會嫉妒養子。當白狼遇到李德春時,我們就知道,啊他是她的仇人,而且他一定會養育他。當白狼要被殺時,我們就知道,啊原來那個假面人,是哥哥呀,不要問我為什麼哥哥要戴假面還要取藝名,因為不這樣做就沒有梗啦!
在這裡我必須不厭其煩的強調,這種手法之所以這麼無趣,就是因為很多人誤以為這叫「大揭密」、「大翻轉」。錯!這種手法根本不叫翻轉,這種手法只是「我不告訴你」。
什麼叫「翻轉」?翻轉的意思,是我先讓你以為是這樣,但事實是那樣。例如,我以為你是恩人,後來發現,原來你是仇人。我以為你是兇手,後來發現,原來兇手是他。《與神同行》就是這個手法,先讓你以為主角是個大好人,再讓你發現原來他是試圖殺母親的大惡人,最後又再告訴你,其實他殺母也是不得已的是為母親好不是為自己呀,所以達到不斷翻轉和催淚的效果。觀眾在翻轉中會體驗到「什麼!原來是這樣!我前面都想錯了!」。
什麼叫「我不告訴你」?就是我不告訴你。我不告訴你他是誰,不告訴你他們的關係,不告訴你發生了什麼事。我讓你搞不清楚狀況,不明白人物的動機,不知道事件的意義,直到最後一刻──我告訴你了!觀眾在過程中體驗到的是「搞了半天,原來是這樣,早說嘛。其實你沒說我也大概猜到了」。《與神同行2》通篇都是這種手法,故事把一個可以從頭到尾好好說清楚的內容,切成碎片,然後讓角色機械式的發問。我是誰!喔,我是白狼。你是誰!喔,我是江林。她是誰!喔,她是孤兒。他們是什麼關係!喔,是殺父仇人。
光是比較第一集和第二集,就足夠可以上一堂編劇課了。第一集有一條清楚的主線(七關審判),有一條製造主線意外性的支線(冤死鬼),還有一個大翻轉(貴人變罪人),以及翻轉背後的感情戲(主角與母親)。這幾件事都集中在主角身上,由一個主事件貫穿。反觀第二集,一條邏輯顛倒的主線(證明早就知道的冤死),三條在過程中與主線無關的支線(各自交待情節,沒有相互影響),假的翻轉(只是揭開真相和角色目的,沒有改變觀眾的想法),與主線幾乎無關的感情戲(江林與父親)。所有的事件缺乏有力的串連,是一個拼貼的過程。這個拼貼甚至粗糙到根本沒有合理性,角色會脫離情境,突然說出:「啊,她怎麼都沒變。」、「所以我有需要南下嗎?」然後就硬是開始說故事了。
喔,我們都還沒有追究到,到底為什麼原本好好的陰間使者,會突然變成某個人家裡的家神?沒有追究到為什麼公部門的拆除大隊要到家裡搞破壞完就走人?沒有追究到有個證人死掉了大家明明在陰間為什麼不直接再把他抓回來做證?沒有追究到閻羅大王明明什麼都知道,為什麼還在那裡裝?沒有追究到江林為什麼要用金先生來釣魚惡整他(因為有魚追,船會跑比較快?邏輯在哪?魚又沒有和船綁在一起)?還沒有追究到為什麼一部正經的故事的續集,會變成一部調性古怪的搞笑電影(是想學《雷神索爾3》嗎?人家可是邏輯嚴謹的完整故事啊,就連搞笑的部分,都幾乎沒有弄壞人設呢)?還沒有追究到為什麼這部明明九十分鐘內就可以說完的故事,硬要拍成兩個半小時,中間塞一段為搞笑而搞笑的段落和特效?還沒有追究到為什麼他要花超多錢做恐龍的特效,啊,聽說導演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來做這電影的特效呢,你這樣一前一後賺投資人的錢,投資人知道嗎?
從這一連串的bug,就可以看到導演在編劇手法上的蠻橫,反正我說了算,觀眾都是笨蛋。設定可以亂改,邏輯可以不通,角色可以不需要動機,演員只要用力悲痛就叫感情戲。我不知道為什麼他總是喜歡違反人世間的常理,第一集叫使者去消滅可憐的冤死鬼(然後第二集夊要替冤死鬼申冤,證明他真的是冤死),第二集又叫使者去勾一個可憐老人家的魂(然後最後使者理所當然的因為同情而放過了他),編劇老師雖然叫你要反過來操作,但是沒有叫你寫得不合理啊啊啊啊啊。
怒完一波,就戲論戲,我們來談談修正的問題。
這故事如果要修正,要大動的部分太多了(因為邏輯太扭曲)。我們簡單看一下支線怎麼調整會更理想。好的操作,應該把老爺爺設定成一個糟糕的老爺爺,個性差、行為不檢,由他帶著孫子,根本就是一場災難,而這個孫子的父母,是看起來很好的父母,經濟條件好,個性好,但老爺爺卻不準他們帶走孫子。使者奉命行事,覺得老爺爺罪有應得,卻不明遭到家神阻止。家神看似蠻橫無理,彷彿是老爺爺養的小鬼。這條線的單一任務,就是消滅家神,成功的讓父母帶走孫子,勾走惡爺爺的魂。使者們與父母聯手,順利奪走家神的罐子,勾走了老爺爺的魂魄,卻發現父母其實是面善心惡的壞蛋,而爺爺其實是面惡心善,真正為孫子好的人,使者發現真相時為時已晚,家神自願打破罐子,犧牲自己救回了老爺爺,而孫子也自發性的決定回到爺爺身邊,拒絕了有錢的父母。這條支線功德圓滿。但很可惜,這是一個見樹不見林的修正,因為和主線的關聯性不存在,所以雖然這樣設定情節和情感力量更好,但可能不是一條適合的支線。我們可以考慮調整背景故事來使這線之間吻合,也可以考慮將這副線設定成和主線吻合。主線的情感(讓我們忽略情節的問題),是「取得原諒」,我們可以讓原本面善心惡的父母,最終悔改,發現原來父親為他們付出了這麼多,因此取得原諒和解。也可以不要做爺孫,改成其他的破裂關係,最後扣合「取得原諒」這個點,來使這條支線可以成立。
在不改動原始邏輯的情況下,其實「冤死鬼變貴人」可以透過弟弟的背景故事來解決。目前故事只有講到弟弟考試落榜,當兵冤死,但沒有提及他其他的生活面向。如果可以從他為什麼考試都考不上的部分,或從他當兵時如何照顧別人做文章,其實是做得到的,甚至也能夠結合得了所謂的「取得原諒」的情感線(可以設定因為他是冤死的,他如果願意原諒別人,就不需要被消滅,而當他在冤死前,他其實是貴人,這樣就整合在一起了)。就算要講三個使者的背景故事,也大可以在主事件的推動下,以簡潔的方式帶出。
第一集的評價還算好壞參半,第二集基本上是無懸念的一律惡評。但因為第一集的知名度,第二集的票房一定不差。如果我們只以票房去定義故事的好壞,我們永遠會被誤導,並且在僥倖心態下(喔,原來這樣搞票房也可以好),忘記好故事到底長什麼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