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主旨到底是什麼?

故事主旨到底是什麼?

故事需要主旨,​
但很多人對於想主旨感到非常頭大,​
覺得故事難道不能有趣就好?​
為什麼一定要有主旨呢?​

故事本來就會有主旨

其實不是故事「一定要有主旨」,​
而是故事「本來就會有主旨」。​
這是我們大腦運作的直覺反應,​
我們習慣從事實中尋找意義。​

你可能有類似這樣的經驗:​
一個朋友抓著你毫無重點的講了半個小時,​
你問說:「所以你想表達什麼?」​
朋友卻回你:「沒事,就只是想分享。」​

或是這樣的經驗:​
你有個朋友,不知道為什麼跟他約,​
都會碰巧有事約不成,​
不是你臨時要忙,就是他有狀況,​
於是你升起一個念頭:​
「可能我們之間沒有緣份吧。」​

你看,朋友(說故事的人)沒設定主旨,​
但我們(觀眾)自然會在故事中找主旨。​
能不能約成,其實只是機率問題,​
而且前十次約不成,​
不代表第十一次也會約不成,​
但我們仍然會自然去做一個結論。​

故事主旨是一種態度

因此,觀眾看戲,​
一定會在戲中找主旨,​
只是他們不是在找「一句經典台詞」,​
他們在找的是「一種態度」,​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感覺和詮釋,​
覺得「作品想表達什麼」,​
這種態度跟自己想的接近,​
我們就覺得安心滿意,​
這就叫「認同作品的主旨」;​
這種態度跟自己想的有差距,​
我們就會感覺困惑甚至憤怒,​
這就叫「不認同(或找不到)作品的主旨」。​

這就有點像選舉時節,​
各方言論四起,​
你看了感覺這個人跟你挺同一個候選人,​
你就覺得他說的有理;​
反過來,如果你發現他明示暗示你支持的人是爛人,​
你就會困惑(真的嗎?怎麼會這樣呢?),​
或是憤怒(才不是你說的這樣!造謠!亂講!)。​

所以我們才會說,​
大眾作品通常都會有很通俗的主旨,​
努力必有收獲、真愛超越一切、人人平等,​
因為這種「態度」是主流社會都認同接受的,​
只要作品本身夠有趣,​
觀眾離場時就會滿意。​

而我們做為故事的設計者,​
自然要對觀眾會怎麼理解我們的故事,​
有足夠的敏感度。​
就像你說話會想避免別人誤會,​
你想給對方建議,​
但又不想讓對方以為你在責怪他,​
你會怎麼做?​
你一定是小心選擇你的用詞,對吧?​
而且兩件事都要做到,​
建議要給,態度也要對,是吧?​

所以故事的有趣和主旨,​
不是二選一,而是應該要兼顧。​
你不會希望觀眾無聊,​
但也不會希望觀眾誤解,​
更希望觀眾會認同你,​
進而支持你的故事,​
而不是覺得你的故事「沒重點」。​

故事主旨的三種層次

一個故事的主旨,​
也決定了這個故事的深度,​
在題材相似、技術相等的情況下,​
主旨層次越多,故事通常越好。​

我們可以將主旨分成三種層次:​

1. 事實

這是故事的基礎,​
情節必定有事實,​
角色是贏了還是輸了?​
兇手到底是A還是B?​
如果連事實都沒有,​
那就叫「故事看不懂」。​

但如果空有事實,​
故事也很無聊,​
那感覺就像同事跟你說:​
「我中餐吃麵喔。」​

你會想說那又怎樣……​

很多初學者寫故事,​
都喜歡講這樣的故事,​
「原來兇手就是他自己」、​
「原來那個人就是他爸爸」等等,​
空有事實的揭露,​
但實際上對觀眾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就像同事跟你說:​
「你一定以為我中餐吃飯吧?其實我吃麵喔。」​

你聽了這種「事實」,應該很無言吧?​

2. 情感

很多時候主旨不是在講一個道理,​
而是在傳達一種情感。​
這種情感可以是搏君一笑,​
也可以是讓你感到恐懼,​
或是使你感動落淚。​

這是觀眾滿意的底線,​
至少我們收獲了一個體驗,​
就像同事跟你說:​
「我吃飯的時候遇到劉德華耶。」​
這也是一個「事實」,​
但同時它也包含了某種情感(炫耀或分享驚喜),​
你不會覺得他「講廢話」,​
你明確知道他想表達什麼。​

所以搞笑短片不會有什麼道理,​
它就是想讓你笑;​
肥皂劇不會有什麼道理,​
它就是想煽動你的情緒而已。​

角色勝利或失敗的事實,​
目標只是要給你一個情感,​
就像《名偵探柯南》,​
每個案件抓到兇手,​
都要讓兇手哭得死去活來後悔一下,​
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這種主旨的問題不是「不行」,​
而是「不夠」,​
或講得直白一點,叫「太膚淺」。​

膚淺有沒有商業性?​
當然還是有,​
這世上追求膚淺的人非常多,​
我也很膚淺,有人買我課我就乾爹乾媽的叫,​
只是膚淺帶來的情感,​
也同樣的不深入。​
就像你每天看那麼多搞笑短片,​
留下印象的又有多少呢?​

希望觀眾的感動能夠深刻,​
你就需要進入更深的領域,​
來到第三個層次:道德。​

3. 道德

道德是翻譯書上常見的說法,​
你可以理解成道理、態度、哲學、價值觀等等,​
總之就是一種善惡標準或準則,​
例如「真愛超越一切」,​
其實就是一種標準,​
在告訴你「愛是好的」、「沒有東西比愛更重要」。​

JUMP的友情、努力、勝利也是一種道德,​
它在告訴你相信友情、相信努力,必定迎來勝利。​

有些故事空有道理,沒有情感,​
例如我常用來舉例的《龜兔賽跑》,​
你會覺得「這是個有教育意義的故事」,​
但應該不會覺得「這是個令人感動的故事」。​
所以《故事的解剖》中說:​
「要在感動之中揭露道理。」​
意思就是理想的故事應該同時具備三個層次,​
透過情節事實,同時帶來情感與啟發。​

道理本身也有深淺之分,​
淺的意思,就是缺乏細節。​
例如「真愛超越一切」就沒有細節,​
一切是指什麼?怎樣才叫愛?​
所以我們會走進更深的細節,​
去思考男女主角之間的矛盾,​
他們無法愛的原因,​
是階級的差異?​
是世代的仇恨?​
是無情的命運?​

如果是階級的差異,​
例如貧富,那這個差異本質的問題是什麼?​
是生活的挑戰?​
是價值的不同?​
還是社會的眼光?​

你越深入細節,越去理解問題的本質,​
越去挖掘現實生活中,​
普世大家都在面對的問題,​
你就會創造出越深入人心、引發共鳴的故事。​
因為這將不再是「主角的故事」,​
而是「你我的故事」。​
單純的情感就只是「他家的事」,​
藉由道德層次的主旨,就能創造出「大家共有的故事」。​

以《進擊的巨人》為例說明故事主旨

以《進擊的巨人》為例,​
人與巨人之間的對抗,​
如果只有巨人會吃人,​
人打倒巨人,​
那就只有「事實」層次。(你有一個大膽的想法)​

如果巨人吃了我媽,​
我替我媽復仇,​
那就只有「情感」層次。​

但你會發現不只如此,​
原著中透過人們面對巨人的態度不同,​
我們看見了現代社會的縮影,​
有人冒死出牆外,只為了「世界的真相」、「有天可以與巨人一戰」,​
有人則安於牆內生活,覺得他們杞人憂天,​
這就是「道德」層次。​

這就是《進擊的巨人》第一話的故事主旨,​
透過巨人攻進牆內的「事實」(會攻進來vs不會攻進來),​
創造殘酷恐怖與復仇的「情感」(一家和樂vs人倫慘劇),​
並且點出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德」(保守偏安好vs防患未然才對)。​
括號當中就是我常提到的正反信念,​
你對照一下第一話的情節設計,​
就可以知道故事為什麼要那樣說,​
又為什麼世界觀那麼大,​
卻不在第一話交代。​

同時,你應該就能更明白,​
細節的設定怎麼幫助我們,​
創造一個更豐富層次的主旨。​

去發現、去創造你的故事主旨吧!

​這個主旨不需要是你在最開始就知道的,​
你可能一開始只有某個「事實」,​
然後試著替這個事實增加「情感」,​
最後隨著情節發展意識到可以處理什麼「道德」,​
每次的發現、每次的企圖心,​
都會幫助你把你的故事改得更好。​

這過程辛不辛苦?難不難?​
當然辛苦當然難,​
但人生本來就是等價交換,​
你要榮耀的皇冠,​
就必須付出等值的血汗。​

如果你不去「發現」,​
你只是想「發洩」,​
你不帶著企圖心去「創造」,​
而只是想什麼寫什麼的「製造」,​
那你的作品不進步,​
也是很正常的事。​

作品就像人生,​
你留在舒適圈沒有錯,​
但不要怪別人比你優秀,​
如果你的目標不在你的舒適圈內,​
那唯一的答案,​
就只有努力讓自己改變。

推薦文章

為什麼你設定的世界觀,可能殺死你的故事?

為什麼你設定的世界觀,可能殺死你的故事?

當我們想要書寫一個奇幻故事時,我們常常需要面對設定世界觀的問題。事實上,因為很多人大量接觸電玩, ...
閱讀更多
劇本中支撐戲的重要性

劇本中「支撐戲」的重要性

在和學員討論作品時, 常提到「支撐戲」的重要, 支撐戲指的是當重大情節發生時, 是否有對應情感戲 ...
閱讀更多
【疑難雜症】如何在平淡的背景中(學校/工作/家庭/生活)寫出高潮迭起的故事呢?

【疑難雜症】如何在平淡的背景中(學校/工作/家庭/生活)寫出高潮迭起的故事呢?

戲劇是人生的濃縮精華,過去的影視作品都告訴過我們,無論任何題材,都能創造出迷人的故事。無論今天你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