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感 從何來」是創意工作者畢生的難題,「有了個點子,卻無法寫下去」也常是許多創作者面對的困境,但當我們將這個問題向有經驗的專業人士發問時,卻又會得到殘酷的答案:「職業編劇如果想依賴靈感,那就註定餓死了。」
所以,到底職業編劇是靠什麼,才不至於餓死呢?好好生活、多閱讀多看作品這樣的老生常談,已經不需要再強調了,除了這些,到底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呢?
其實是有的。
一、理解與你故事相關的事
首先,千萬不要誤會,以為職業工作者就不會為了寫不出東西而感到痛苦,那你就錯了。幾乎每個編劇都會為了沒有想法而苦惱,但他們之所以能夠「不依靠靈感」,是因為他們比你多知道了一些事情。
首先,他們比你清楚自己的渺小。編劇不是神,在很多時候我們都必須承認——我們知道的太少了。故事大師羅伯特麥基說得好:「再有才華的人,也會因為無知而無法寫作。」你之所以不知道該怎麼寫、寫什麼,是因為你不習慣去做資料搜集,只想依靠你自己的小腦袋。
你應該要習慣去閱讀各類的書藉,或是上網搜尋,去理解與你故事相關的事。如果你沒讀過政治相關的東西,理解厚黑學是什麼,你又怎麼寫得出《冰與火之歌》與《紙牌屋》?如果你沒讀過商業相關的東西,理解外商企業的方方面面,你又怎麼寫得出《我的前半生》?
不要只讀你喜歡的東西,應該讀些你的角色喜歡的東西。如果你不自己理解,你就只能從別人的理解中裝模作樣,於是你就只剩下抄襲之路。好的編劇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所以都會在經營作品前做足功課,使他們擁有足夠多的素材可以創作。
二、清楚故事該有的模樣
再來,他們比你清楚故事的模樣。戲劇不是天馬行空,而是與觀眾的溝通。就像是辦婚禮,有一定的程序,如果進場的不是花童,而是兩個歐吉桑,不是岳父將新娘的手交給新郎,而是新郎將媽媽的手交給岳父,新娘全場都坐在場外送客,只有新郎站在台上揮手,全場應該都會感到莫名其妙。
只有興之所致,是無法完成一個故事的。那些「沒經驗一寫就紅」的人,是因為故事的結構內化在他們的過去經驗中,他們深知一個故事應該長成什麼樣子,要先講什麼,再講什麼。如果你對故事該有的樣子不夠清楚,自然就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發展,只能等待什麼時候「感覺對了」,幫你再多個兩千字。但這兩千字能不能用?就要看緣份了。
反過來說,如果你夠清楚故事該有的模樣,當你有一個創意出現時,你就會知道前面應該要有什麼,後面應該要有什麼。你會知道自己缺少了什麼,然後開始去尋找。知道問題,是發現答案的第一步,你不知道答案是什麼,常是因為連該問什麼問題都不知道。
三、理解影片是如何被完成的
第三,他們比你知道,一部影片,是如何被完成的。劇本是影片的藍圖,但你有見過不理解生產流程和製作方法,就畫設計圖的產品設計師嗎?有不懂施工現場和不知材質價格的建築師?做為畫藍圖的人,你一定會理解產品為了什麼而設計,完成之後賣給誰,而這個誰又為什麼會喜歡?你也一定會理解這個產品在技術上有沒有可能被完成,還是只是純粹的幻想?
常有人問我,編劇需要畫分鏡嗎?編劇不用,但不代表,你應該對分鏡保持無知。編劇不一定要懂攝影,但不代表,你應該對畫面保持無感。編劇很多時候不需到現場跟拍(有些時候需要),但不代表,你可以對拍攝現場無視。編劇其實都需要懂一點導演、懂一點製片、懂一點表演、懂一點技術,因為彼此能夠理解,彼此能夠溝通,是合作的基礎。
所以有人問我,為什麼東默農編劇公司要開《影音行銷入門》,請導演來教影片策略、分鏡和拍攝?因為對我來說,這其實是編劇應該要知道的事。
當你能夠理解一個商品的影視銷售策略時,其實你也開始懂得思考你劇本的目標觀眾、賣點和如何溝通你的主旨,更知道製片在考慮什麼;當你學到導演與分鏡的技巧時,你也開始懂得思考動作的設計和畫面的鋪排,知道三角形該怎麼下;當你瞭解拍攝現場的運作和考量時,你才知道為什麼劇本不會長得像你所想像的那個模樣,知道怎麼和導演與製片溝通。
四、適時與人討論交流
最後,他們比你知道,與人討論的重要性。離開你的書桌,約朋友喝杯咖啡,與他聊聊你想到的好點子。大多數的朋友都對編劇沒興趣,但對聽故事有興趣。找人討論不是要從對方身上得到什麼答案或建議,而是讓你理解觀眾的疑問,讓你習慣與人溝通,讓你的故事在人與人之間交流,而不是停留在你的腦子裡打轉。你會發現,你常會得到意外的收獲。
延伸閱讀:創意與靈感是如何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