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是運用刻板印象與打破刻板印象,
但有些刻板印象的運用或情節安排,
容易造成觀眾對編劇意圖的誤解,
造成了負面的評價。
例如因為故事需要一個任性的孕婦,
可能被質疑「編劇以為孕婦都這麼任性嗎」,
寫淫亂的同志、愛喝酒的原住民,
都可能被認定是偏見、跟不上時代。
這些角色若是配角,
可能還不太有人在意,
但當這些角色變成主角後,
相關的爭議就會讓製作方怯步。
這是一個很尷尬的兩難問題,
當創作者變得更有意識去開發敏感議題,
是能夠帶起討論幫助社會成長的力量,
但如果為了避免爭議,
創作者能夠選擇的設定就必須儘可能安全,
又會容易變成為了政治正確犧牲戲劇性。
在這時通常可以使用的編劇策略是「平衡 」,
也就是建立一個同樣身份的角色,
但讓他帶有不同的特質或採取不同的行動。
以「原住民都愛喝酒」為例,
如果同樣的故事中有另一個原住民討厭喝酒,
甚至勸阻別人喝酒,
也可以避免別人誤解編劇的觀念。
這個技巧常見於美國電影中角色的種族配置,
你常會見到一部作品中,
大多存在負面角色同種族的另一正面角色,
無論是以主角或配角的方式存在。
這件事不只可能用在種族,
包含像父親、警察、同志等不同的身份和特質,
都可以達到類似的平衡效果。
並不是說所有的設定都需要平衡,
不要把它當成一種規定,
這只是「這樣設定會不會讓人以為……」的解套方式,
幫助我們在設計故事時可以更大膽。
就像我們常說的,
不是「什麼事情不能做」,
而是理解不能做的原因是什麼,
那如果想做,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