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了大野狼老師的〈如何假裝你的文筆很好〉,
對於堆砌的華美文字做了一點批判,
但相信也會引起許多人的困惑,
他這樣寫,確實「比較美」啊,
但為什麼會這麼不對勁呢?
如果這樣叫「假裝」,
那到底「真貨」會是什麼?
其實說穿了就是一個關鍵字:恰當 。
華美的文字技巧就像糖與鹽,
完全沒有,食物不美味,
加得太多,就成死甜和死鹹。
但糖和鹽的用量是固定的嗎?
有許多影響的變因。
例如客人的口味,
有人愛吃甜一點,
有人愛吃淡一些。
例如料理本身的用途,
直接吃,跟用來配飯,
後者口味就會重一些。
例如料理的屬性,
甜的魯肉飯?
鹹的雪花冰?
你一定覺得不對勁,
但少量的糖能幫鹹提味,
少量的鹹也可以讓甜不膩口。
恰當,
白話一點叫看情況,
知性一點叫這是一門藝術,
郎中一點叫天時地利人合,
萬用一點叫沒有標準答案。
其實這就是很多教學的誤區,
例如把妹話術、銷售話術、金句大全等等,
如果你只想學罐頭一樣的內容,
套用到每個人、每個場合、每個時機點上,
那你最後會獲得的評語大概就是:
油、業務氣、做作⋯⋯
所以很多人會說:
學創作,為什麼要記這麼多知識點?
因為看情況,情況很多啊⋯⋯
如果把這些事情當成QA集去記,
當然會感覺神經衰弱,
但如果你能把這些知識點「好好理解」,
明白為什麼這樣做,
哪裡好?哪裡不好?什麼叫好?什麼叫不好?
你就會漸漸內化成「美感」,
實際創作時,就看情況就好了。
光說「這樣不行」,
只會讓人害怕,
所以我來說明一下,
假貨和真貨的差異。
一、創作一定是面,而不是點
〈如何假裝你的文筆很好〉提到的技巧,
其實都是著重在「寫出很帶感的句子」,
但寫出很美、很帶感的句子,
跟寫出一篇好作品,
是不一樣的事。
每篇作品想傳達的情感與精神,
就像一道料理的主菜,
我們會圍繞著這個主菜,
來去設計調味與料理方式。
如果連主菜都沒有,
光是調味料下好下滿,
那不就成了大冒險了?
所以文筆好的首要條件,
一定是清楚自己的傳達什麼。
無論你寫的是故事還是散文,
無論你想傳達的是意旨還是情感,
先有了這個核心,
才能談得到週邊的設計是否合宜、出色。
如果想講的東西沒有深感,
卻又刻意花俏,
就像變成假掰。
如果我就吃個醬油拌飯,
你沒事為什麼在我的飯裡加金萡?
但如果你就是想搭一座湖心亭,
那你在亭柱上雕龍刻花,
雖然素雅有素雅的美,
但雕琢也有雕琢的美,
同樣恰當,自成道理,
這就只是風格的差異了。
二、請讓作品很棒,而不是你很棒
很多人追求華美的文字,
其實本質上就是希望人家誇他:你文筆真好。
但這就像是不顧美感,
硬要把名牌穿滿全身的暴發戶一樣,
你越是張揚你有錢,
其實越是被人看穿:你除了錢什麼也沒有。
這其實是一種自卑,
因為擔心人家覺得你的作品不夠好,
所以才硬要表現,
最後結果就是弄巧成拙。
創作者需要有這樣的自覺,
讀者是因為作品很棒,
所以才覺得創作者優秀,
而不是因為創作者很優秀,
才覺得作品很棒。
我相信大家都會有這種「迷惘」,
啊那個誰誰誰是大師,
他的作品我都看不下去,
是不是我有問題啊?
不是,大師也會失手,
過去的成功無法保證未來的成功。
當然也存在「不懂得欣賞」的情況,
但我們有懂欣賞的義務嗎?
沒有。
童書弄得兒童看不懂,是兒童的錯?
我們欣賞不來的,
就代表我們不是目標受眾。
除非你想征服它的目標受眾,
不然你沒有向它學習的義務。
讀者喜歡、受感動,
是衡量一部作品的基礎,
自然也是衡量作者的基礎。
所以比起美技,
讀者讀起來舒服、有感、能進入狀況,
才是對的評估標準。
三、技巧無對錯,理解本質才重要
「剛泡好咖啡。對著電腦,路上無車無人,夜深無聲。」
為什麼不寫具體時間地點比較「有感」?
如果這時說明地點是財星辦公大樓,
路是復興北路,
咖啡是日曬耶加雪菲,
不是反而令人分心嗎?
因為你想強調的是氛圍、情境,
具體時間地點在這個用例上會變成雜質。
但如果你想透過這個場景塑造角色,
那一個「深夜面對電腦喝咖啡的人」,
其實是有點模糊的,
你反而可以利用地點、穿著、對咖啡的品味等細節,
來讓讀者對角色有多一點認識。
去除代名詞,有創造疏離感的效果,
但如果你就是想拉讀者帶入角色情感呢?
或是你就是想要話家常的氛圍呢?
遠景有遠景的效果,
特寫有特寫的效果,
我們學到了代名詞的有無可以幫助創造鏡頭質感,
這沒有「好壞」的問題,
是你怎麼運用的問題。
用生冷的詞代表常用詞,
這其實是有趣的建議,
因為我剛好聽過完全相反的建議:
不要使用生冷的詞。
關鍵是什麼?其實是「腔調 」與「聯想 」。
如果有個人指著自己的心,
說這是他的方寸之地,
我想你會對他產生某種人設的聯想。
作者在作品中的選詞取向,
其實會形成作品(或敘事者)的腔調,
讀者在閱讀時就會產生聯想,
是一個怎樣氛圍的世界,
是一個怎樣人設、社經地位的敘事者。
我們聽過很多用筆名男扮女、女扮男的例子,
為什麼他們可以騙得過編輯和讀者?
自然是選材、用詞、價值觀等等的經營。
所以選用生冷的詞,
自然讓人聯想到「讀書人」(無論是好或壞的聯想),
當然會顯得「有學問」。
但敘事者有學問之於這部作品,
是有意義的嗎?這是值得思考的。
描述不必要的細節,
這個建議其實是歪的,
畢竟他舉的吃飯睡覺連結回憶與孤寂的例子,
其實都是以景寓情,
透過內在的、情感的描寫,
把沒意義的日常附加主題的方法。
把這稱為「不必要的細節」,
似乎有點太過了。
但如果它「不必要」,
代表作品本身是有自己的主題的,
那在一個主題談睡覺對健康幫助的文章中,
提到了城市夜景與生命孤寂,
確實是明顯不必要的,
但你確定這樣做,會被認為「文筆好」嗎?
如果是為了搞笑,
那效果應該挺好的⋯⋯
最後,用很有道理的金句收尾,
其實是文章常見的結尾方式,
重點不是「很有道理的金句」,
重點是在結尾點出文章的主旨。
文章收尾大概常見就幾種方法,
總結(即點出主旨),
促成行動(手刀訂購吧!),
表達祝福與感謝(希望能對大家產生幫助)。
這一招只是要你總結時用金句,
啊都是金句了,當然文筆看起來好啊⋯⋯
這個如果真的寫出來,
那其實是真貨,
文筆不好還真寫不出好的總結。
但如果金句是抄來的,
那就僅僅只是拾人牙慧,
不能說「這樣做不好」,
只能說「如果有說明出處,這樣做恰如其分」,
但讓人家覺得你有讀書,
真的跟文筆好不好沒關係啦⋯⋯
但提醒一下,這招只限「文章」,
而且通常是社群的、知識性的文章,
故事類的作品千萬不要用,
一用就會low掉,
因為主旨在故事中應該是讓讀者體會,
說出來就不美了。
文學獎的散文也不太會用金句做結,
理由跟上面的情況有點類似,
越是希望讓人感覺值得玩味、有餘韻,
越是不該把你的企圖完全講明。
但社群文章要的是快速直接,
我滑過去就要看懂,
還要人家玩味,
人家可能只會覺得黑人問號吧。
說這麼多,
其實就是想透過一一拆解,
來讓大家明白「技巧背後的本質」,
理解為什麼這樣做?
真正達到的效果是什麼?
就可以擺脫「這樣做就叫文筆好」的陷阱。
對我來說,
文筆好的意思,
就是「具備寫出好作品的能力 」。
無論這個作品是論述文、抒情文還是故事,
所以寫劇本當然要文筆好啊,
但絕對不是「那種好」。
所謂真貨,
就是知道對誰說、說什麼、如何說,
能夠說得有效的作品。
而那種搞不清狀況,
以為「好的文字就該長這樣」的人,
我覺得跟直男研究社那些奇葩其實也沒有差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