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創造「自然故事情節」的關鍵

4個創造「自然故事情節」的關鍵

為何看戲時會有「刻意」的感覺出現?​
原因很單純,​
就是作者意圖超過了角色意圖,​
作者為了戲劇需求,​
例如想催淚、想皆大歡喜、想揭露主旨等等想法,​
強迫事件突如其來的發生,​
或是強迫角色產生不符動機的行動,​
就會產生刻意、不自然的情況。​

所以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簡單說就是「請不要刻意」,​
但這樣講就沒有技術含量了,​
讓我們更深入的談談怎麼「不要刻意」。​

1. 避免在結局階段使用「情節驅動法」

推動劇情有兩種方法,​
一種叫情節驅動,​
一種叫角色驅動。​

什麼叫情節驅動?​
就是你走在路上撿到一個錢包,​
這是一個「意外」事件,​
跟你是誰無關,​
編劇丟了個情節到角色頭上。

但撿到錢包後,​
有人會佔為己有,​
有人會送去警察局,​
有人會打開錢包找線索,​
自己試著找失主。​
這不同的反應,跟你是誰有關,​
是建立在角色的性格、價值觀、動力上的,​
這就叫角色驅動。​

我們看戲時,​
故事前期是編劇的布局階段,​
所以觀眾比較能接受情節驅動的事件,​
一場意外、一個奇蹟、一次巧合,​
把主角帶離原本的生活,​
開啟他的冒險。​

但當故事越到後期,​
觀眾會越期待看到角色驅動的事件,​
畢竟我們花了一整部戲認識角色,​
知道他的特質與限制,​
會期待編劇充分運用這些元素,​
給我們一個「合情合理的解決方案」。​

如果這時你還用情節驅動法,​
等於是用編劇的特權,​
破不了關就作弊,​
當然就會刻意、不自然的感覺。​

角色驅動可以來自主角,​
也可以來自配角與反派,​
所以如果你目前的結尾是「突如其來的新事件」,​
建議你在前面做角色動機的鋪陳,​
好讓這件事的發生不是意外,​
而是前面便可預見的短兵相見。​

2. 建立清楚的角色內在邏輯

有些不自然的情況,​
是發生在角色想法的突兀。​

角色原本很恨父親,​
但到了結局突然間一句「因為他是我爸」,​
兩個人說和解就和解,​
就會讓人覺得刻意,​
好像他之前不知道他是爸爸一樣。​
(老實說,就算知道又怎樣)​

這種招術雖然不能說是情節驅動,​
但角色到底是怎麼由恨轉愛的,​
編劇必須要能建立邏輯。​

這個邏輯必須從角色自身的價值觀有關,​
通常是解鈴還需繫鈴人,​
當初為什麼恨,​
就必須回到這個根源去解決,​
如果當初因為殺母之仇去恨,​
沒有讓主角放下仇恨,​
和解就不可能發生。​

從來就沒有理所當然的接納和原諒,​
也沒有理所當然的放下和想通,​
你沒有給出一個有說服力的理由,​
讀者當然沒必要買單。​

如果你等到結局才想建立,​
通常都來不及。​
所以會建立你在前期丟出問題,​
就要能預判到難題大概解決的方案,​
才能預先做鋪陳和設計,​
好在結局派上用場。​

3. 給故事足夠的篇幅和發展,不要任性

為什麼會發生「硬推」情節的問題?​
其實通常真正的癥結點,​
是「太急了」。​

你想到了一個很棒的情節,​
很精彩的一場戲(無論是中間或結尾),​
於是迫不及待的要讓這場戲發生,​
但卻沒有考慮到角色還沒做好準備,​
就像兩個人明明感情還沒到,​
周遭的人就在鼓噪著「在一起、在一起」,​
那不但不會讓他們兩情相悅,​
反而還會產生尷尬和裂痕。​

但如果兩人早就曖昧,​
友達以上戀人未滿,​
鼓噪的氣氛就可能變成催化劑。​

所以在寫戲的時候,​
一定要每分每秒關注角色的「當下」,​
他現在是什麼狀態?是什麼想法?​
如果他的心理還無法促成你想寫的那場戲,​
就要考慮一下,​
是不是中間還需要發生一些什麼,​
替後面那場你想寫的戲做好準備。​

對成熟的創作者來說,​
為了寫出那場他最想寫的戲,​
可能必須額外寫十場甚至百場,​
他「原本根本沒想到要寫的戲」。​
為什麼要這麼費工?​
因為他知道,這是必須要有的過程。​

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要讓讀者有100分的滿意,​
絕不是給他一場超華麗的戲就成立,​
不然電影只要看最後10分鐘就好啦,​
何必看120分鐘?​
你想去迪士尼樂園玩,​
難道手指一彈,你就在雲霄飛車上了,​
然後一下車馬上又回到家裡,​
這樣子還會好玩嗎?​

前一天興奮的心情,​
路上交通的期待,​
門口華麗的城堡,​
園內熱鬧的人潮,​
都使你踏上遊樂設施時,好玩程度加倍。​
刺激的、歡樂的、欣賞的,​
遊行、購物、煙火,​
是這所有的總和,才完成了你最美的旅程。​

因此我常說,說故事要有耐性,​
穩穩的說,好好的說,​
才能把讀者和角色都照顧好。​

4. 適度的取捨與事前規劃

有些人會說,​
也不是他想倉促,​
是因為篇幅有限,​
故事走到最後,​
篇幅不夠了,只好草草收尾。​

講起來是很無辜,​
但篇幅有多少,​
我們事先就知道了(除非被腰斬😆),​
既然如此,​
哪些東西要保留,哪些東西要去除,​
你必須要事先取捨。​

我常將篇幅比喻成錢,​
如果可以,小孩才做選擇,​
整間店我都想包下來。​
但現實是你走進店裡,​
手中就是只有1000塊,​
你當然就只能買你最想買的東西,​
其餘的,未來有機會再帶回家。​

故事也是這樣的,​
每段情節、每個設定,​
都有他在篇幅上的代價,​
你必須學會評估,​
把這個部分好好說完,​
會需要多少篇幅?​

我們有沒有可能透過調整設定,​
好讓故事進程快一點?​
我知道你喜歡慢熱、多慮、厭世的角色,​
但這種角色就是要花比較多力氣推,​
我們是不是可以他改得熱情積極一點?​
或是替他配一個熱情的角色來幫忙推情節?​
就像你其實不想買那個紅標商品,​
但綠標配紅標的優惠,可以讓預算符合,​
回家再把紅標商品網拍出去,​
一切就完美了呀。​

簡單一句「不要刻意」、「就把它做自然」,​
背後其實是創作者苦心想了各種辦法,​
所以才說越簡單自然的解決方案,​
往往技術含量是越高的。​

你如果什麼都要,​
卻又耍任性不替作品想辦法,​
結果就是xbox的主機配PS5的手把再加switch的遊戲片,​
心中想的是個遊樂園,​
最後結果卻是個墓園,​
何苦呢?​

強摘的果子不會甜,​
愛情如此,創作也是如此。​

如果沒經驗,不懂得怎麼評估,​
很簡單,你就放手去寫,​
然後痛苦萬分的把寫出來的東西刪掉,​
修改成完整、不刻意、流暢的取捨後精簡版,​
越痛的經驗就記得越清楚,​
痛過了、痛多了,​
你自然就懂了。​

你以為我們是怎麼學會的呢?(甜笑)​

簡單做個總結,​
要讓故事變自然的關鍵,​
就是傾聽角色、不強迫角色、對角色有耐心,​
不要因為你是創作者就耍任性。​
創作者是神沒錯,​
但照顧信眾的神會被供在廟裡,​
任性摸魚的神,通常都被遺棄。​

祝你香火鼎盛,創世開心。

推薦文章

【疑難雜症】如何看待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評價?

將故事拿給周遭的親朋好友看,要如何在眾多、甚至相左的建議之中找到確實能使自己作品更好的方向? 要 ...
閱讀更多
如何加強文字表達能力? 文字創作力不從心

如何加強文字表達能力? 文字創作力不從心

很多人想從事文字創作,但卻覺得力不從心,因為雖然腦中有畫面,但要實際落實到筆上時,卻覺得困難重重 ...
閱讀更多
我覺得我寫的不比XX偶像劇差,為什麼我投稿卻不會被採用?

我覺得我寫的不比XX偶像劇差,為什麼我投稿卻不會被採用?

有些人會覺得奇怪, 台灣有不少偶像劇劇本也亂七八糟, 為什麼這些作品會被拍出來, 自己的作品卻永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