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每集以完整收尾為主流的美劇(類似單元劇),韓劇的主流是留下巨大懸念的連續劇,但到底要怎麼做,才能在一連串的劇情中,漂亮的在對的時間,安排夠強的懸念呢? 韓劇 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時間魔術」。
時間魔術中,電視編劇必備技能「破口」
如果你有接觸過電視編劇教學 ,相信對「破口」這個名詞並不陌生。「破口」指的是劇情即將進入廣告的部分,因為有觀眾轉台的風險,因此必須留下夠強的懸念,好使觀眾有足夠的動力在廣告期間不會轉台,或是轉台也不會被其他台的節目吸引走。 依照慣例,60分鐘的電視劇,一般會插入三到四次廣告(看電視台是十五分鐘插一次或十分鐘插一次),在《超棒影集這樣寫》中介紹的美劇生態中,也介紹了他們慣用的四幕、五幕甚至七幕劇結構,背後的原理其實一模一樣(越多幕廣告越多XD)。 但重點其實不是去討論「什麼部分是第幾幕」(事實上,因為韓劇不是類單元劇的模式,不見得是做分幕的規劃),重點其實還是「懸念」的設置。
怎麼設計懸念,創造時間魔術?
小農曾寫過一篇文章討論懸念的設計原則,懸念的形成,其實像一個漏斗,我們在種種的安排後,讓劇情集中到一個點上(而不是發散成各種可能性),使觀眾期待這個點發生,編劇便在這個點中斷劇情,或給予出乎意料的結果。 這個點可能是角色的關鍵行動(行動成敗決定角色的成敗)、可能是一個突來的危機(情況似乎要有巨大轉變)、一個出乎意料的角色出現(他是誰?他為什麼會在這裡?居然是這個人!)、一個謎底的即將揭開等等。 如果「衝突」是建立戲劇的基本條件,那「懸念」就是編劇的基本功底。
衝突幫助我們去架構一個故事,但同一個故事有人說得漂亮,有人說得無聊,差異就看編劇對懸念的掌握。 懸念有時不是一個「真的情節」,只是一種「幻覺」。例如常見的一種俗濫設計,在女主角苦苦等待男主角出現時,我們看見一台車正從女主角沒注意的位置開過來,似乎就要帶來一場悲劇──廣告之後,女主角一回頭閃過,大罵司機怎麼開車的(有夠爛又有夠常見XD);或是男主角正穿過陰暗的走廊,兇手彷彿隨時都會衝出,突然一道門打開──廣告之後,原來只是風,門後什麼也沒有。 「幻覺」無異於是一種欺騙,算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如果你太常使用這種時間魔術技巧,就像是一個太常說謊的人,會因為失去信用而不再能吸引觀眾。也因為這僅僅只是幻覺,所以如果放在一集中的破口,勉強能讓人接受,如果是放在集與集之間(也就是每集的結尾),觀眾恐怕就要罵人了。 但偏偏韓劇非常擅長一種「幻覺」,是利用「時間魔術」,創造出了結尾的巨大懸念。
韓劇結尾的分場技巧
在一般的情況下,編劇的順序是這樣:鋪陳,讓觀眾知道前因後果,衝突,懸念發生。但韓劇在結尾慣用的方式,是「先下懸念,再回頭鋪陳」。 為了更容易,我們以下圖為例: 在這個故事範例中,依照正常的時間順序,男女主角感情開花結果,論及婚嫁,但在準備婚禮的過程中,女主角發現了男主背叛她的證據,悲痛不已,選擇自殺。 但是一個巨大的轉折,情理之內又意料之外,唯獨有一個問題:時間不對。依照故事的進程,演到兩人論及婚嫁時,正是這一集的高潮,但這是一個圓滿的單集結尾,如果就這樣結束,完全沒有破口的吸引力。 但剩下不到五分鐘的時間,如果繼續演出,也頂多只能演到準備婚禮的階段,如果收尾收在這裡,也沒有任何懸念,硬用「幻覺」去做,又會讓觀眾生氣,怎麼辦呢?
韓劇編劇通常便會大膽的在論及婚嫁的幸福橋段之後,畫風一轉,讓我們看見深夜裡,女主穿著婚紗,拿著捧花,一臉絕望的從教堂頂樓一躍而下──她倒在血泊中,鮮血染紅了粉白的捧花…… 什麼情況?不是終於在一起了嗎?為什麼要自殺?難道是他殺?觀眾陷入了巨大的懸念,迫不及待的點開下一集繼續追下去。 但打開下一集,女主笑容燦爛的準備著婚禮,我們還以為自己點錯集了,趕緊回頭確認,嗯,沒錯。再看了十分鐘,我們知道,喔,時間回到女主自殺之前不知道多久,甚至我們看了四十分鐘,才驚覺天啊,終於演到要自殺了,這論及婚嫁和自殺中間居然隔了整整一個月!
這個手法非常常見於各大韓劇,前移的程度不一,有的只是移了五分鐘,有的甚至移了四十分鐘(幾乎是一個懸念點分兩集用了),這個「時間魔術」應用起來非常簡單,但是非常有效。 編劇可以運用下一集的內容與這一集做拼貼,創造各種意外的效果,等到下一集演出時再回頭補充,如此操作便可以兼顧意外性與合理性,使觀眾即能享受戲劇效果,又能對角色有更深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