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大綱該怎麼寫一樣,
logline也是一個編劇界的千古難題,
先提供大家一個簡單找到範例的地方,
請參考上圖,進IMDb網站,
搜一部你想知道logline的作品,
用紅框標起來的部分就是logline。
logline代表了整個故事的濃縮
logline又叫一句話大綱或一句話梗概,
就是指用簡單一句話說明你的故事。
如果你已經瞭解了「大綱是劇本的縮影」,
那你可以再把logline理解成大綱的縮影。
所以logline不是slogan,
不是宣傳標語、不是核心精神也不是很酷的台詞,
例如《返校》的logline並不是
「你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無間道》的logline也不是
「我想做個好人。」
logline應該是「故事本身 」。
就像大綱沒有標準答案,
logline自然也沒有標準寫法。
每個人試著替同一部電影寫的logline都會不太一樣,
寫得好或壞、吸不吸引人看個人功力,
但基本概念是相同的。
logline呈現的是故事主線,讓讀者理解故事框架和重點
如果大綱要扣緊故事主線,
那做為縮影,logline自然也是故事主線。
所以logline的基本型是:
主角+想要+行動+阻礙。
以《絕命毒師》的logline為例:
肺癌未期的高中化學老師(主角),
為了確保家人的未來(想要),
成為自產自銷的毒販(行動)。
阻礙雖然沒寫出來,
但我們從主角與行動之間的落差,
就可以理解阻礙是什麼。
我們再看一個比較變型的例子,
《無間道》的logline:
一個關於警界內鬼與臥底警察的故事。(主角)
他們有個共同的目標:(想要)
查出誰是內鬼,誰又是警察?(行動)
實際「該怎麼查」的行動並沒有真的寫出來,
(這部片的行動也不容易簡單寫出來)
但在警匪片的類型下,
我們可以預期這部片會是什麼樣子,
知道故事的重點在黑白兩道各有臥底的情況下,
兩個主角將會彼此諜對諜相互揭發。
當然你可以寫一個全然不同的《無間道》logline,
例如:
「一宗巨大的毒品交易案中,
警界的內鬼與臥底將要揭開彼此的身份。」
或是:
「臥底十年,終於有機會當回警察的臥底,
他最後的任務,是抓出同樣隱藏十年的警界內鬼。」
總之,logline的重點是主角+行動,
因為行動才是劇情本身,
而行動和主角的組合應該就能看出故事的賣點和雛型,
就像「一群問題學生試圖靠作弊征服全國聯考」,
「一個啞巴在科學家的協助下,登上了雪梨歌劇院」。
這是我在課程中很常談的「陌生組合」,
我們可以很容易從組合中看出行動的阻礙,
甚至可以直接從行動中看出想要。
為什麼有些老師建議在大綱第一段寫出logline?
因為這能夠幫助讀者「正確的理解大綱」。
以《無間道》的例子來說,
因為人物關係複雜,
如果直接讀大綱,
我們可能要讀到一半以上才會知道故事的重點,
為了避免瑣碎或是誤讀,
開頭的logline有點像是提供讀者一個框架、濾鏡,
讓他們在讀大綱時更能抓到關鍵、進入狀況。
但是不是大綱開頭一定要寫logline?
其實不一定,因為有些故事本身的架構,
就算直接進大綱也能理解重點。
而要提供框架,也不見得是使用logline,
例如我們或許可以用下面這段,
做為《無間道》大綱的開頭:
「黑道當上警察,警察當了黑道,
在偽裝的身份與真實的身份之間,
他們漸漸忘了到底誰才是真的警察。」
這一段文字看不出故事的行動,
只有主角和他們的角色課題,
但有了這個框架去看他們諜對諜的對抗,
也能達到「協助理解故事」的效果。
記得自己寫logline想達到的目的
同學在寫logline時常犯的錯,
一個是細節過多,
一寫就寫了兩百字,
失去了logline的意義;
一個是放在大綱中,
忘了「協助」的功能,
有的直接寫出結局破壞懸念,
有的甚至弄得大綱更看不懂。
大家在寫東西時,
一定要提醒自己「寫的目的」。
放在大綱中目的是什麼?
獨立成句時目的是什麼?
不要落入為寫而寫,
看著別人提供的範例,
心中只想著:
「這樣算logline嗎?先寫這個符合規定嗎?」
應該去想想人家為什麼要這樣寫,
這一段對整個作品產生了什麼影響,
這樣才會學到東西,
而不是學到一個死板的規矩而已。
延伸閱讀:大綱到底該如何開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