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關注提案、補助與比賽的朋友,
應該都聽過一個江湖謠言:
「有本土元素比較容易中。」
很多人對這個法則嗤之以鼻,
覺得這根本是本末倒置,
故事的本質是娛樂,
本不本土,真的那麼重要嗎?
先說結論:有本土的,確實比較好。
而且不限影視,
無論小說、漫畫、影視作品,
有本土元素的確實更容易受青睞。
只是所謂的「本土」,
跟多數人想像的不一樣。
講到本土和在地元素,
很多人會馬上聯想到歷史、民間信仰,
覺得這樣創作題材明顯受限,
而且馬上可以舉出一堆反例:
《黑暗榮耀》、《后翼棄兵》、《航海王》、《進擊的巨人》⋯⋯
這些作品都沒有明顯的作者國傳統文化背景,
甚至完全架空,
不也是表現優秀的作品嗎?
但讓我們思考一下,
所謂的「本土」、「在地」、「文化」到底是什麼?
文化其實就是一群人共有的生活習慣、價值觀與共同記憶,
家族有家族的傳統,
企業有企業的文化,
所以飲食、穿著、生活作息、工作時數都是文化,
大家共有的話題與困境,也是文化的一部分。
現在講到韓國,
我們就知道他們會西巴西巴的罵人,
會在乎用不用敬語誰年紀更大,
會在下班後聚餐喝酒,
晚輩喝酒還要把頭偏一邊。
這些韓國文化沒有人教我們,
我們很自然在一部又一部的韓劇中,
瞭解了地獄使者、女巫、常務,
屋塔和韓國媽媽做的小菜。
哪怕沒去過沒住過沒人教,
我們在他們的作品中,
看得到韓國的各種生活樣貌,
理解他們的煩惱。
常看漫畫的人,可以問問自己,
講到「走路去上學」,
你腦中浮現的畫面,
是台灣滿是機車的騎樓,
還是日本那有外牆的房子和漂亮街道?
如果是後者,那你要小心了,
你寫的故事是不是完全脫離了現實生活,
只是你看過很多作品後,試圖模仿的結果?
如果作品只是別人作品的再製品,
那無法引起共鳴,便是理所當然的。
本土元素是什麼?
是從我們活著的土地上長出來的東西。
它可以是有形的,
關於餐點信仰重大刑事案件,
也可以是無形的,
關於生活職業與性別的困境。
《影后》有本土元素嗎?
《童話故事下集》有本土元素嗎?
《不夠善良的我們》有本土元素嗎?
《人選之人》有本土元素嗎?
有吧?但它們有哪個是刻板印象的那種「本土在地」呢?
所以講到「要有本土元素」,
就馬上想到必須寫宮廟、傳說、歷史事件,
其實是一種流於直覺反應的怠惰。
就像我們常說:奇幻與科幻,是反映現實的社會。
本土元素,就是那個我們活著的現實社會。
本土元素,也帶來專屬於我們的獨特性,
就像《魷魚遊戲》中的遊戲,
取材自韓國的各種兒時遊戲,
老實說,這些遊戲也可以改成別的,
只要能做到「童趣vs殘酷」的反差就好。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選我們自己熟悉的呢?
難道做為韓國的作品,發生在韓國的故事,
關卡內容卻是日本的翻花牌或台灣的大風吹嗎?
台灣確實是一個多元包容的土地,
有太多外來文化從小沖洗著我們。
我有時會想:
我們不用我們熟悉的童謠、玩具、生活創作,
是因為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沒有信心嗎?
還是因為台灣總是習慣引進,
使我們沒有本土的東西?
還是因為台灣總是有許多讓我們失望的記憶,
使那些美好的事物,
總是與外來的文化連結在一起?
無論原因為何,
我們需要的是從現在開始,
一點點的重新挖掘、打造,
讓台灣的作品,能夠看見更多屬於台灣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