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寫故事時,
有時會遇到一些矛盾。
故事要有主旨,主旨要讓觀眾認同,
但主角一開始要站在對立信念,
又要讓觀眾認同,
那是不是等於要讓觀眾認同對立信念?
但對立信念和主旨信念相反,
要怎麼讓觀眾又認同對立,
又認同主旨呢?
這是有方法的。
觀眾是認同主角的「想要」而非「價值觀」
但是在談方法之前,
我要先澄清一個誤區,
就是「主角的價值觀必須被觀眾認同」。
這一點是沒必要的,
有太多主角價值觀有問題的故事,
像《屍速列車》,
主角是個惡質的經理人,
像《哆拉A夢》,
大雄根本是個廢柴,
我們在故事開始時就知道他們錯了,
但我們還是認同了他們,為什麼?
因為我們認同的是他的「想要」,
我們可以理解他為什麼想要那個東西,
所以儘管知道他的價值觀是錯的,
但我們可以理解他不想寫作業、
他想討好、保護女兒的心情。
所以要讓觀眾認同主角,
重點是理解他追求目標的動機,
而不是認同價值觀。
我們難以認同的,
是他用錯誤的價值觀,
居然真的幸福快樂了,
因為這就變成作品主旨有問題了,
所以在角色價值觀還沒修正前,
就算暫時獲得了一些勝利,
也必然會有不良的後續。
但這種道德意識政治正確的故事,
通常只會給我們一個滿意的結局,
只能講一個理所當然的主旨,
卻無法給我們一個深入的洞見。
藉由「對立」的信念尋得洞見
想要寫一個充滿啟發性的作品,
我們通常必須讓政治正確的想法,
成為我們的對立信念。
例如《派特的幸福劇本》,
對立信念是「克服缺點」,
我們怎麼能說克服缺點是錯的呢?
但如果你能說服觀眾,
就會成為一個深入人心的洞見。
我們在入門課談塑造角色時,
有談過「反常 」是最有效的塑造法。
而要找反常的方法,
就是先用相反的形容詞,
找到相關的元素,
再用這個元素來表現你想塑造的特質。
例如你寫一個人連失火了都很淡定,
失火這個「緊張」的情境,
用來描寫「淡定」這個特質,
效果最好。
同樣的概念,
我們也可以用這種思路,
來替我們找到洞見。
克服缺點是為了
「變成更好的人」、「找到幸福」,
我們有沒有可能用相反的方式,
達成相同的目的呢?
於是《派特的幸福劇本》給了我們一個洞見:
「你就是你最好的樣子。」
「接受缺點,才能找到幸福。」
編劇設計了一場賭局,
把「比賽得5分是不好的」,
扭轉成「比賽得5分就贏了」。
於是故事就從對立的克服缺點,
來到了主旨的接納缺點。
這個技巧,也一樣適用於政治正確的信念。
例如《恐龍當家》,
在談「勇敢」這件事。
他是怎麼詮釋勇敢的?
他先找到勇敢的相反形容詞:害怕,
再用害怕來詮釋勇敢:
「勇敢不是不會感到害怕,
是儘管害怕,仍然願意前進。」
所以我們可以用一樣的技巧,
來設計各式各樣的洞見。
例如我們一樣談勇敢,
我們尋找相反的形容詞:害怕,
害怕什麼呢?比如說,害怕失敗。
那我們就用失敗來詮釋勇敢:
「不是因為不會失敗才勇敢,
而是因為沒有人可以永遠成功,
既然註定失敗,何不盡情勇敢呢?」
我們就可以從「害怕失敗,所以懦弱」
這個聽起來理所當然的對立信念,
走到「註定失敗,何不勇敢」
這個帶著洞見的主旨信念。
這世上無論是正向或負向的東西,
都存在兩面性。
所謂的深入思考,所謂的洞見,
往往就是試圖去挖掘出這種兩面性 。
希望這個尋找洞見的技巧,
能夠幫助大家無論在創作上,
或是在生活上,都能找到更美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