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咒》談恐怖片的劇本結構解析

從《咒》談恐怖片的劇本結構解析

恐怖電影《咒》成為台灣首度Netflix十大電影,
不只上院線時票房表現亮相,
實際觀影體驗也非常精彩,
不但完全沒有使用突然跳出來嚇你的技倆,
全片焦點清晰、故事流暢、情感豐沛,
偽紀錄片的形式也替敘事加了非常多分,
證明了「好好說一個故事」的重要性。

不跟風,等這個很多人都看過的時機,
來進行劇情的解析,
所以雷是一定會爆的,
在意的人請趕緊逃離。

 

 

—————(防雷線啟動)—————

 

 

一、故事本身

《咒》的故事本身其實非常單純,
單純到可說是了無新意,
但這絕對是優點,
我一直以來也提醒大家不要追求複雜,
單純的故事好好發揮就很有力量。

三個拍破除迷信影片的大學生,
深入家族的神秘信仰儀式,
最終觸犯禁忌,
導致一連串的死亡事件發生。

只要接觸了這件事的人,
就會遭到莫名的不幸,
(根本就是即死啊,何止不幸)
女主角家破人滅,
整個人都發瘋了,
最後在心理師的治療下,
試著把棄養的女兒接回來,
開始重建生活。

沒想到詛咒沒有停止,
女兒陷入了危機,
在不斷試圖抵抗失敗後,
女主角決定拍攝影片播出,
讓更多人可以分擔不幸,
好幫助女兒渡過災難。
(但最終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這就是故事的全部,
很典型的恐怖片結構:
觸犯禁忌、連續不幸、試圖抵抗、勝利(或失敗)。
但如果電影照這樣說,
明顯不夠有趣,
而特殊的敘事結構,
正是《咒》的故事能發揮200%力量的地方。

二、敘事形式與結構

在這個「什麼花招都有人玩過」的年代,
怎麼做出一部精彩的作品?

你需要什麼都來一點。

混合」試著是我們這個世代說故事人的考驗,
韓劇常把偶像劇與懸疑劇混合,
漫威系列把英雄片與其他類型混合,
泰國鬼片近年來也常進行恐怖與喜劇的混合。

混合的重點不是混合本身,
而是「你的作品不能只有一個亮點」,
你必須有兩個、三個、五個特殊之處,
才能突破層層重圍。

《咒》是純種恐怖片,
它不是透過類型的混合來操作,
而是透過敘事形式的混合來進行,
它玩的特殊形式有:

1. 社群影片

這是我覺得《咒》最漂亮且創新的地方,
打破第四面牆(對觀眾說話)不是新招,
偽紀錄片也不是新招,
但《咒》用一個全新的定位,
讓這些老招成了一種很貼合時代的新媒體。

這部由女主角製成的影片,
並不是一部電影,對吧?
它與偽紀錄片不同,
偽紀錄片本身是一部紀錄片,
可能是新聞、可能是紀錄片,
但它本質是單向的,
放在某個平台上給人家看,
揭露某件事實。

打破第四面牆的手法在影片中,
通常也不是真的打破,
畢竟這不是舞台,
不會有「現場觀眾」。

角色通常會假定「觀眾是誰」,
可以是某個人(如遺言影片),
可能是某些人(如葬禮上的影片),
真的面向大眾的情況也有,
但大多還是以「傳達」為主,
但《咒》不只是想傳達,
它甚至打算「促成行動」,
還在過程中「指示行動」,
它假想了與觀眾互動的過程,
甚至設計了陷阱讓觀眾跳進去,
這是一種非常罕見的形式。

這是一部上傳在網路上,
企圖擴散並且讓所有人跳進陷阱的影片,
是自製的《七夜怪談》影片本身,
試著要看過的人傳出去、傳出去,
《咒》所引起的社群效應,
完全根基在這個聰明的設計上,
非常厲害。

(倒推回去的話,佛母的設定也是基於這個設計)

2. 錯覺的大量運用

在這個社群影片的基礎上,
導演大量的使用了各種錯覺效果,
無論是開場時的摩天輪和列車,
或者是後段的負像陷阱,
都創造新鮮的觀影體驗。

(負像就是你盯著黃色圖看久了,
去看白色牆時會看到藍色的殘影,
是眼睛的一種補償錯覺)

當我在後段盯著畫面中心的紅字,
看它一個字一個字說故事,
畫面一白,符號的負像出現時,
我心中大驚:靠邀,中計了!

這種「影片作者」試圖讓你陷入其中的惡意,
隱藏在「恐怖片導演 vs 觀眾」的觀影框架中,
直到最後揭開女主角企圖時,
你才恍然大悟,
讓原本「導演很故意」的感受,
轉變成「女主角要拐你上勾」這件事的鋪陳,
實在是相當巧妙。

3. 首尾呼應的敘事結構

這個就很常見了,
如果照故事本身時序呈現,
這故事原本是散開的流水帳,
但透過女主自製影片這件事,
把第一幕的「想告訴你一件事尋求協助」,
到第三幕時重現,
最後翻轉成欺騙,
就把整個結構抓緊了。

首尾呼應是百試百靈的加分結構,
當你發現故事直敘顯得鬆散時,
試著把這個結構放進來(通常是修第一幕),
可以直接解決問題,
通常會需要一個敘事者。
推理片《佈局》也做了類似的結構,
讓複雜且在第二幕散開的故事,
重新回到了第一幕開頭的重點。

當然如果細想女主的企圖,
影片中間許多內容都是多餘的,
只是想騙觀眾上勾,
根本不用交待這麼清楚,
還打字分章節,
但計較這種事根本吹毛求疵,
幸好《咒》沒有落入這個創作者潔癖的陷阱中,
對觀眾有效最重要。

雖然我個人對於打字分章節這件事有點感冒,
《返校》也做了這件事,
但《返校》是因為敘事的觀點切換不得不為,
《咒》的敘事本身好像不需要。
偏偏做了這件事的兩部片都大賣,
希望不要讓人誤會這樣替觀眾畫重點是好事啊XDDD

三、傳統恐怖片模組的變型應用

在「電影常見的十大模組」中,
我有提過一個恐怖片常見的模組「打倒惡魔」:
怪事發生、發現惡魔、深入魔窟、戰勝惡魔,
國內外的成功驚悚作品都可以看到這個模組,
如《紅衣小女孩》、《逃出絕命鎮》、《厲陰宅》等,
都是這個模組。

《咒》走的也是這個模組,
第一幕先聚焦在接回女兒後的一連串怪事,
然後才在第二幕前半,
揭露了破鬼特工觸犯禁忌的過程,
帶我們「發現惡魔」,
讓觀眾可以聚焦在「詭異的佛母宗教」這件事上。

但通常恐怖片在故事中點時,
便會揭開鬼怪的來歷與背景,
好讓故事後半主角們可以「深入魔窟」,
但《咒》在這裡做了一個變型,
並沒有一口氣揭開佛母的所有來歷,
因為這會提早帶出最後女主的企圖。

《咒》選擇用另一種方式「深入魔窟」,
把破鬼特工觸碰禁忌的過程分成兩段,
前半段讓我們明白他們觸碰的過程和後果,
但保留了通往佛母真身的「地道情況」,
透過男配角的追查,
把追查佛母來歷的過程(這通常是第二幕前半),
做成了深入魔窟的過程,
並在轉進最後階段「戰勝惡魔」(透過找阿清師協助),
透過女主的戰敗,導向最後的翻轉。

因為每個故事最終都是面向主角的心魔,
因此「深入魔窟」的階段有內外的雙重性,
在外是物理上接近故事中的惡魔,
在內是主角一步步走向自己最深的心魔,
《咒》在這個階段下了很大的力道,
去挖掘女主與男配兩人的內心傷痛與脆弱,
相當符合經典的敘事結構,
也補足了這個作品的情感力量。

《咒》很好的示範了
「運用經典結構,但又依故事需求彈性變形」,
讓我們知道經典結構怎麼幫助看似破碎的場景,
也知道怎麼在看似固定的套路中求新求變。

 

推薦文章

韓雅凜編劇課筆記之一(心態篇)

1. 不知道是不是音樂劇圈比較不同, 在老師口中的編劇生態, 其實和台灣差不多。 預算其實都砸在 ...
閱讀更多
續作不是狂就好:遊戲化的屍速列車2

續作不是狂就好:遊戲化的屍速列車2

《屍速列車2》在網路上褒貶不一, 我覺得最中肯的評價是: 「說好是《屍速列車》,結果是《玩命關頭 ...
閱讀更多

什麼是劇本醫生?我能將作品給小農老師看嗎?

劇本醫生就像身體的醫生,不只能夠看出病症,還能提供解法與療程。 (圖片來源:https://st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