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強文字表達能力? 文字創作力不從心

如何加強文字表達能力? 文字創作力不從心

很多人想從事文字創作,但卻覺得力不從心,因為雖然腦中有畫面,但要實際落實到筆上時,卻覺得困難重重,言不及義。究竟,我們該如何才能提升自己的文字表達能力呢?

腦中詞彙數量影響思考能力

會遇上這樣的問題,首先,你腦中的詞𢑥可能不足。

如果你把文字創作想像成一道菜,詞𢑥便是你的食材庫。我們常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食材,再厲害的廚師能做的料理也很有限。

再進一步的說,詞𢑥數量的影響,遠遠超過你知道用「尷尬」、「難為情」、「不好意思」、「臉紅」、「不知所措」、「手足無措」來表達相似狀態的能力。

詞𢑥量的多寡,直接影響的是你的思考能力。

在冰天雪地中生活的愛斯基摩人,對於雪的基本詞𢑥就超過七種(甚至有傳說超過上百種),這是因為他們「看得見」不同的雪的狀態。這就好像對一種人來說,程式語言就是程式語言,但對專家來說,卻能細分出Java、C語言、Html、php等幾十種不同的種類,對他們來說,它們之間的差異可能相當巨大。說得出二十種犬類品種的人,狗在他們心中的模樣,一定和只覺得狗只是狗的人不同。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說要會文字表達,一定要變成懂得茴香、小茴香、大茴香差異的專家,也不是要去背誦數量驚人的術語。一個詞之所以產生,是為能表達和另一個詞不同的意思,就像電視和電影,如果只有「影視作品」這個詞,就無法區分他們的差異,但對從來沒看過影視的古代人來說,電視和電影有差別嗎?但我們甚至光是電影,就已經能區別出網大和院線、日系或美系、藝術或商業,在品質、內容和表現手法上的差異。

詞𢑥的數量,其實和你對世界觀察的細緻程度有關係。當你越去深入一個領域,瞭解越多事情,自然就會需要越多的詞去描述你看見的世界(就像愛斯基摩人和雪)。所以當你的詞𢑥稀少時,其實反映的是你平常對生活、對人際關係和情境,瞭解的都太表面。

就好像「臉紅」,尷尬、害羞、生氣、忍耐都可能造成臉紅,你如果總是只會說「他臉紅了」,那要怎麼區分出尷尬和害羞這兩種內向人格都容易出現的情緒呢?事實上,對更精細的讀者來說,「害羞」和「嬌羞」其實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狀況,你如果覺得「都一樣」,那又怎麼寫得出它們的差別呢?

所以增加你的詞𢑥量,是提升文字表達能力的第一步。

文字表達邏輯的幾個層次

有了足夠的詞𢑥量,下一個問題,是要改善你的文字表達邏輯。

很多人之所以寫不好,是因為表達邏輯不好。表達邏輯基本上分幾個層次,基礎、目的、策略、順序、內容。

一、基礎

什麼是基礎?基礎就是基本語法。主詞動詞受詞,願意把語句說完整。常看到很多人寫東西語法很隨便,好像在寫動態時報還是寫筆記似的,一下缺主詞,不知道做事說話的是誰,一下子缺受詞,不知道是對誰說話對誰做事。

很多人覺得寫作就是「我手寫我口」,這是很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平常說話有情境、有對象、有過去經驗、有聲音語氣和表情,所以口語常常會有忽略、簡化,因為環境的資訊幫助我們不需要用語言建立這麼多資訊。(寫對白就相反,因為拍攝會提供情境和表演,所以反而語言太完整就顯得不自然。)但書寫只有文字,所有的資訊都必須用文字建立,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文字把所有資訊建立完整,讀者就不會理解的。

學生時代的作文、正式書信的書寫就是基礎,你至少要能把文字表達做到這種基礎,把你的創作當成「正式的出版品」看待,我們再談其他才會有意義。很多人連基本作文都有狀況,甚至錯字連篇、連標點都有問題,卻覺得自己可以做文字創作的工作,就像一個人連切菜削皮都不會、糖鹽也搞不清楚,卻覺得自己可以當廚師,一直去問別人怎麼做菜才好吃一樣的荒謬。

二、目的

什麼是目的?目的就是清楚自己想表達什麼。很多人喜歡想到什麼寫什麼,但其實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想達到什麼效果,有時太執著腦中的一個畫面,有時太執著於文字帶來的氛圍,反而寫出來的東西一團亂。寫作的目的是傳達一個意旨和情感,而不僅僅只是某個畫面,弄清楚目的,更知道要怎麼表達。

即席演講的優勢,是有聲音、肢體、能量來強化效果。而寫作的優勢,就是可以思考和修改,不用即時反應。所以從事寫作,就應該要善用這種優勢,不是要求你一定要寫得很明白才動筆寫,那樣常常會變得太謹慎而寫不出來。而是當你順著感覺寫,想到什麼寫什麼,寫到最後你發現你真正想表達的情感和主題時,你就要回頭重整。

像我平常寫教學文章,常常會寫了一大段,然後發現偏了題,或是想到更好的表達方式,就會回頭去修改,大家看到的一篇文章背後,我實際寫的字數可能是三倍以上。如果短短的、平鋪直述的教學文章都需要這些功夫,長篇的、需要講情節還要傳達情緒經營角色的故事,理所當然也應該要多點功夫去調整。

表達一個主題或情感,不是你寫得越多,表達就會越清楚。太多沒有必要的雜訊、反反覆覆繞來繞去的敘述,反而會使讀者迷失焦點。現代創作的主流美學,大多是「少即是多」,用更少更精準的內容來傳達更豐富的東西。清楚知道你寫某段文字是想達到什麼目的,是想做到「少即是多」非常必要的。

目的有大有小,整個故事會有一個大目的(故事主旨),每個章節會有一個小目的(角色介紹、主角難題、新的發展⋯⋯),而每段文字也都會有一個更小的目的(先讓觀眾瞭解主角的家庭教育,再帶出這種價值觀如何影響他的人際關係⋯⋯),為了組織這些大大小小的目的,你要思考的是策略和順序。

三、策略與順序

像我現在寫這篇文章,就有我的策略規劃。我寫教學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儘可能的把大家覺得「講感覺」的文學創作,變成「講道理」的創作方法。而要實現這個目的,我的策略便是使用條列式、分類式的寫法,並在順序上希望建立由基礎到進階的過程,好讓大家能一步一步的由點到線再到全面。

所以我先談詞𢑥,再談表達邏輯(詞𢑥的運用),最後要談練習方法。而談詞𢑥就先談詞𢑥的重要(食材之於料理),再談豐富詞𢑥的重點(養成看細節、懂區分的習慣而不是記深難詞)。如果不先處理這件事,你沒有足夠的詞𢑥,就算要你把句子寫清楚、思考目的策略順序,就好像要求只懂100個英文單字的人寫一篇英文文章一樣,你不是不知道怎麼寫,而是詞𢑥太少,無法用英文表達你想表達的東西。

寫教學文是這個目的策略順序,那寫故事也會有目的策略順序。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目的),我想創造觀眾最大的好奇心(策略),於是我選擇先讓觀眾看到主角居然殺死了他最愛的人,再回頭解釋為什麼(順序)。

如果故事設定比較複雜,為了讓觀眾容易弄懂(目的),於是我選擇從主角小時候一路講到長大,平鋪直敘來講故事(策略和順序)。相反的,如果故事太簡單了,為了讓觀眾不要覺得無聊(目的),於是我選擇打亂時序,把故事跳著講,來創造出懸疑感和解謎感(策略和順序)。

目的策略和順序的相關,甚至細小到寫每一句話都是可以考慮的。像上面「如果故事設定比較複雜,為了讓觀眾容易弄懂(目的)」和「為了讓觀眾容易弄懂,因為故事設定比較複雜(目的)」哪一句的順序比較容易讓觀眾看懂?是不是加上括號比較容易理解?還是要做成條列式「目的:⋯⋯策略:⋯⋯」會更好?條列出來是更清楚,還是看起來會太死板?

當你越來越懂得去思考這些問題,你就越來越接近一名出色的文字創作者,因為你面對文字的態度,和不用心的創作者已經不同了。不用心的創作者永遠「寫給自己爽」,用心的創作者知道自己想經營出什麼作品。

四、內容

但策略難道只有順序的問題嗎?不,策略還有內容的部分。不同的內容會創造出不同的質感,達到不同的效果。最明顯的例子,金庸和古龍,兩個人在經營武俠的世界時,在文字內容的策略選擇上,就極不相同,帶來的閱讀感受,自然也很不一樣。

很多人都叫這東西是「風格」,但其實風格只是一種「內容上習慣的選擇」(或刻意的選擇)。我想寫出詩的質感,所以在內容上選擇了像詩一樣的簡短鋪排。我想寫出黑暗的質感,所以在內容上選擇了親人間的相弒或源自於愛的恐怖犯罪。

如同順序有整個情節的順序和一個句子的順序,內容的選擇也是有整體情節的以及單一段落、句子的。如何知道什麼內容會帶來什麼感受?比較辛苦的方式是「寫出來就知道」,而比較簡易的方式是「找相近質感的東西」模仿。

例如剛才提過的「黑暗的感覺」,常常發生的組合是「最殘暴的事發生在最愛的人身上」或是「把惡意當成遊戲」,所以常看到親人愛人之間不得已可怕的殺戮、明明是愛卻用扭曲的方式表達、殘酷的虐待無辜的、求饒的卻覺得像吃飯一樣正常⋯⋯這是由一些「黑暗」的作品中簡略歸納出來的原則,選擇相近的內容放入你的作品,就會帶來類似的質感。

這是我們大腦處理資訊的習慣,就像總是看到菁英拿iphone或名牌包,自己買iphone或名牌包就產生了優越感是一樣的道理。相似的東西、情節就會帶來相似的感受,而我們想用文字創造的,就是這種連結。

如果我們把男女主角的愛情,總是和都會風時尚名流貴氣的東西建立在一起,就會產生夢幻感或奢靡感;總是和鄉村自然小動物小確幸建立在一起,就會產生純真感;總是與血尿嘔吐物建立在一起,就會變成鬼畜感。

雖然學校體系教我們寫文章的方式,總是要我們寫很多形容詞,但要注意的是,善用有情境的動詞和名詞,更能夠幫助我們去寫出有畫面感的文字。

以一段《少年Pi的奇幻漂流》原著裡的文字為例:

大海有許多種,有時是老虎的吼叫;有時是朋友在你耳邊輕聲訴說秘密;有時是口袋裡硬幣的叮鈴作響;有時是雪崩發出的雷鳴。大海是砂紙打磨在木頭上,是有人在嘔吐,是死一般的沉寂⋯⋯

我們對比一下翻譯成學校作文版的例子:

大海有很多種,有時是恐怖的、有時是安靜的、有時是細碎的、有時是震耳欲聾的。大海是輕聲細語的、讓人想吐的、像死一樣沉寂的⋯⋯

同樣都是譬喻法,有看出使用名詞和動詞,比形容詞副詞更優秀的地方嗎?你也可以比較一下在少年Pi的原文中,哪幾個譬喻是比較有畫面引人想像,而哪幾個是比較死板的。這樣有沒有更明白很多作家總是要我們少用形容詞和成語的原因了嗎?不是成語有罪,這些詞本身缺乏想像力。

但一定是有畫面的文字比較好嗎?不一定。常看我文章的人就會發現,我的教學文章經常使用的都是概念式的文字,因為太多的細節與畫面,有時反而會遮蔽真正想表達的重點。像很多人喜歡寫場景描述,床單什麼顏色、哪個牌子、主角的穿著⋯⋯這些不是不能寫,而要回到「目的」,你想表達什麼?是想透過穿著、床單顏色來暗示主角的性格?那有沒有更好的方式呢?或是有需要這麼多次一再強化的細節嗎?這些都是要思考的。

概念式的文字(形容詞、術語、抽象動詞、抽象名詞等等)的好處是容易理解,具體的文字(具體的動詞、名詞)的好處是激發想像。有時你要表達一件事或一個場景,概念式的表達會比具體好,因為容易懂而且文風輕快,有時則相反,具體比概念好,因為更有畫面和感染力。

提升文字能力的方法:閱讀

最後,我們來談談提升的方法。相信讀到這裡,很多人都可以理解為什麼每次談到提升寫作能力,大家都會叫你「多閱讀」的原因。因為閱讀有很多好處:

一、提升詞彙量

提升詞𢑥是為了強化對生活與詞語的敏感度,如果沒有情境配合,那就變成是背字典了。多讀不同作者的小說、散文甚至是詩,過程中你不自覺的就會吸收更多的詞𢑥,閱讀量越大,詞𢑥量自然越大。

二、讓你擁有模仿質感的內容

你如果沒讀過黑暗系的小說,又怎麼知道什麼叫黑暗感?如果沒讀過純愛系,又怎麼知道純愛感?你如果一方面只讀輕小說,卻又希望自己寫的東西可以投文學獎,整天看偶像劇,卻又希望自己能寫懸疑劇,那無疑是做白日夢。反過來也是一樣,很多人瞧不起輕小說,但礙於市場要求不得不寫(多矛盾的心情),但又不願意花時間做點功課模仿,結果寫出來根本慘不忍睹四不像。

三、觀摹不同的表達策略

同樣講親情主題的故事,都用相同的方式表達嗎?他們怎麼經營他們的故事?在順序和內容上怎麼組合?在語句上怎麼選擇?是不是在同類的文類中,常見類似的修辭與情節?如果我們把這些修辭搬去另一個文類,會產生什麼樣的質感和效果?

所以「多閱讀」什麼東西,是和你希望寫出什麼東西有關的。如果你有非常明確希望模仿的對象與風格,你甚至應該反覆閱讀他的作品,將他的作品生吞活剝,甚至抄寫特別有感覺的段落十遍八遍,不用一個月,你的文風就會變得和他相似了。

提升文字能力的方法:實際寫作

另一個老生常談的方式就是「多寫」。因為看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你整天看NBA,沒實際打球也不可能真的會提升球技,有了「多看」吸收的過程,再藉由「多寫」來消化思考練習,如果不知道要寫什麼怎麼辦?可以考慮從續寫書封或預告片開始,書封上的劇情提要或預告片都會提供一個頭,利用這個頭往下發展屬於你的版本,不用要求自己經營一個很大很長的故事,重點是寫出一個完整的故事,哪怕只有幾千字也沒關係。

如果沒Fu呢?那就換另一個有Fu書封和預告片吧。(更多練習方式可以參考:三招寫作劇本的自我練習

同樣的,想寫什麼就練什麼,想寫文案就練文案,想寫小說就練小說。如果文字能力真的很差,就從短的、簡單的東西練起。

不要害怕模仿,學習音樂、運動不也都是先從模仿開始的嗎?文字創作也是相同的,模仿一個人是模仿,模仿十個人就成了工夫。要記得模仿不是照抄,照抄一百遍也不會進步的。差別在哪裡?照抄是一樣的用詞一樣的句型用在一樣的地方,模仿在這三件事上,至少會有一個不同。哥教的不是文學,是情懷。這叫模仿,句型相似但用詞不同。哥抽的不是煙,是肺癌。這也是模仿,句型和用詞都幾乎一樣,但用的功能不同。

最簡單的區分是,如果你沒有半丁點你自己創意加上去的東西,就是照抄。哥抽的是寂寞,不是煙。這就是照抄,還抄得比人家差,因為人家前半句有懸念,你沒有。

那模仿的東西能不能公開發表呢?這裡要談的是練習進步,關心發表就離題了,有機會我再另外寫篇文章聊聊。

最後是要習慣修改和換句話說。我個人覺得這是我最大的強項,就是我很常在腦中練習換句話說,每次我聽到一些表達不順暢的句子,就會試著去思考更好的表達方式,久而久之,在自己的創作上也會反反覆覆去這樣偵錯和調整。

任何延伸問題,歡迎留言。

推薦文章

【市場力】個人v.s商業?從熱愛到專業的披荊創作征途

【市場力】個人v.s商業?從熱愛到專業的披荊創作征途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4/10/2《原子編劇課秋季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
閱讀更多
好讀的文字與難讀的文字,到底差在哪裡?

好讀的文字與難讀的文字,到底差在哪裡?

我發現很多人在寫劇本的三角形, 甚至是在寫小說時, 都是說明書的方式在寫作,例如: 「男孩匆忙的 ...
閱讀更多
寫對白前必備的三個觀念(二)

寫對白前必備的三個觀念(二)

在上一篇〈寫對白前必備的三個觀念(一)〉我們提到寫對白「是一種扮演,而非一種交代」的觀念,接下來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