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組」不是公式,
比較像是一種常見的故事型態,
可以幫助我們在拿到一個題材時,
很快的可以進行套用和試錯。
接下來我會分享我自己整理的十個模組,
這與《先讓英雄救貓咪》的十種類型不同,
救貓咪在談的比較像「這種故事裡需要什麼」,
而我整理的模組比較像「故事通常怎麼發展」。
每個故事都有外在與內在,
也就是情節走向與傳達的價值觀,
每個模組的形成,其實也是類似的概念,
它們在傳達某個人生的真相,
某種生命旅程的形態。
這十大模組配合的是我常談的「W型結構」,
因此每個模組都是四分法,
分別對應W型上的四個線型。
既然不是所有商業故事都100%是W型,
自然不會所有商業故事都符合這十個模組。
常聽我講電影賞析的學員,
應該也常看到我使用這個工具來做分析,
也看到模組之間如何混合使用,
例如《全面啟動》混合了英雄旅程與打倒惡魔,
有的甚至混合到三個(如《控制》),
這與你故事中故事線的複雜度有關。
請把這所有的模組當成你尋找方向的工具,
而不要被它們束縛。
好,前言說完,那我們開始!
第一個要介紹的模式,
是大家最熟悉的「英雄旅程 」,
它分為四個階段:
接受任務、集結夥伴、意外發生、英雄覺醒。
這個模組非常清楚的帶我們看到,
為什麼英雄旅程幾乎是所有故事的雛型,
因為它明確的指出故事由外在進入內在的過程,
開始於任務,
結束於覺醒。
以《全面啟動》為例,
故事的第一階段是講主角怎麼接觸到齋藤,
並且接受了植入意念的任務。
第二階段則是在進行團隊的集結,
並且在過程中帶出接下來計畫的雛型。
第三階段則是進入夢境中,
任務出了意外,
使他們被迫進行更危險的計畫。
第四階段則是主角終於直面自己的亡妻之痛,
克服了心魔,回歸家庭。
這是俠盜故事、冒險故事都很常見的模組,
這個模組暗示了幾件事:
1.第一幕應該儘可能聚焦在主角身上
為什麼?因為你有下個階段,
利用集結的過程來介紹其他配角。
想想《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開頭是否幾乎都在主角身上?
直到記者隨著任務出現,
直到計程車夥伴們在光州出現。
所以雖然有大陣容的配角群,
故事關於整個時代,
但最開始還是必須從主角個人談起,
《星際大戰》如此,
《金牌特務》如此,
《哈利波特》如此。
2.集結夥伴是一連串的冒險過程
許多人容易把這個階段想得呆板,
總之是夥伴們站出來自我介紹,
但其實不是,
我們應該將夥伴們加入的過程,
設計成一段又一段的冒險,
在冒險中看出誰是來幫忙的,
誰則是要對抗的。
更宏觀來看,
像《航海王》其實直到魯夫說出「我好弱啊」之前,
幾乎都可以視為一個漫長的集結夥伴過程,
我們不斷認識新角色,
瞭解它是夥伴或反派,
故事也隨之不斷開展。
這就是我說
「大長篇的第一三幕和電影一樣,
但中間有個漫長的第二幕」的概念。
3.意外是一定要的
計畫是一定會出事的,
前面的順風順水,
前面的夥伴與反派的關係,
都必然會產生變化。
意外有時是遭背叛,
有時是有突發情況,
有時是累積的問題終於爆發。
但製造意外的理由不重要,
重要的是這個意外,
會一路推著主角,
不得不去面對自己最深的心魔,
去看見自己價值觀深處,
必須改變的地方。
為什麼?
因為人永遠是照自己的想法在做計畫,
所以要改變想法,
只能用現實的殘酷去逼迫他。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中,
主角一路嘴硬、逞英雄、挺政府,
直到血淋淋的意外,
使他求饒,使他承認自己的軟弱。
《金牌特務》中,
主角一路過關斬將,
直到最後的考驗,
逼出他對於上流社會的失望。
意外不是單純為了劇情驚喜而存在,
意外是為了挖出主角的問題,
也只有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才可能成為真正的英雄。
「英雄」在廣義的概念上,
指的是戰勝自己的人。
英雄旅程這個模組,
具體的表現了我們常說的:
「每個故事,是關於一個人如何變得更好的過程。 」
延伸閱讀:電影的十大模組與內涵(二)打倒惡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