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些年的教學過程中,
同學們最常卡關的東西就是「主題」。
主題為什麼重要?
因為主題能幫我們的故事聚焦,
並且變得有意義。
沒有主題的故事最常見的問題,
就是過度發散,
什麼都有,就是沒有重點。
主角打敗了壞人,揭發了真相,
但有打跟沒打,知道跟不知道,
好像沒什麼差異,
就像鋼鐵人破了個東方列車謀殺案,
那又怎麼樣?
刑事警察局每天都在破案,
戶政事務所每天都有人結婚,
如果缺乏主題,
故事就跟報紙角落的新聞快訊沒兩樣。
每次討論角色和情節,
大家的反應都會是「喔喔喔喔」,
然後改出新的版本。
但如果只要提到主題,
通常就不了了之了。
有趣的是,主題真的不難,
對於理解主題的創作者來說,
它基本上就和直覺反應一樣。
或許是因為主題太抽象,
不習慣做抽象思考的人,
會特別難從中找到具體故事。
但好消息是,
因為主題、情節和主角三位一體,
所以如果真的搞不清楚主題是什麼,
那就先別管它吧,
專注在主角的「問題」上。
故事基本上分成兩種,
一種叫主角帶著問題去冒險,
冒險結束時解決了問題;
另一種叫主角做為解答去冒險,
冒險結束時,
解決了周遭的人的問題。
前者就像《腦筋急轉彎》,
樂樂不理解憂憂存在的價值,
使她在主人有困難時幫不上忙,
冒險結束時她明白了,
主人也因為正視了自己的悲傷而得救。
後者就像《阿甘正傳》,
阿甘的憨直與全心付出,
解救了珍妮與丹中尉。
長篇動漫很常見這種類型,
主角做為光與熱,
融化了周遭角色的傷與痛,
角色成為夥伴,然後下一站。
如果你的故事是前者或後者,
你故事中的角色都需要一個問題被解決,
需要一個弱點被克服成長。
所以搞不懂主題,
就專注在這個問題上。
角色的問題基本上有幾種:
1. 陰影
過去遭遇過不好的對待,
在內心留下了陰影,
使他對不好的事有過多的恐懼,
或是對好的事無法去相信。
2. 缺陷
角色性格與價值觀有某個不圓滿的部分,
或肉體上有明顯的殘缺,
需要重新學習詮釋這個世界,
找到更好的可能性,
讓他變得更柔軟、更勇敢、更能與人連結。
3. 弱點
角色有某個能力或觀念上的不足,
需要面對與克服,
突破瓶頸變得更強大的英雄。
4. 限制
某個外在或內在的限制,
例如年齡、性別、種族、天賦、地位⋯⋯
角色因為這個限制無法得償所願,
他必須超越故事開始時身上的限制,
才能實現真正理想的自我。
這四個方向彼此會有相互重疊,
例如弱點導致的陰影、限制導致的缺陷等等,
但分類不重要,
它只是幫助我們做發想而已,
你想怎麼設定都可以。
這個設定要留意應該要和情節有關,
基本上整個故事情節,
要嘛是克服這個問題的過程,
要嘛就是克服問題的契機。
過程就像《高年級實習生》,
主角老班來到年輕人的公司,
整個過程就是看老班怎麼克服年齡的限制。
在這種類型中,
角色問題是造成故事情節衝突的主因,
你可以想想主角帶有什麼問題,
會讓整個情節變得衝突更大、更困難。
前面舉過的《腦筋急轉彎》則是契機,
樂樂如果沒有遭遇這個難題,
不可能從中學到憂憂的價值。
在這個類型中,
主角因為通常不自覺自己有問題,
所以常會怪罪週遭的人事物,
直到最後才發現問題在自己身上。
你可以想想主角能從情節中學到什麼,
經驗這些事的人通常會有什麼啟發,
或是思考情節會怎麼幫助主角發現自己的問題。
以《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為例,
一個司機帶著外國記者,
冒險學真相從光州送出國的故事,
這個情節中,主角的問題是什麼?
主角在親身與光州人民相處前,
因為是局外人,對學運說盡風涼話,
這是他的「問題」。
直到他親身去了一趟光州,
才知道事情真相與他想得不一樣,
這就是「主角從情節中學到的東西」。
但若主角本身是個勇於冒險的人,
理解真相後就轉身變成勇士,
那情節又會「太容易」,
於是他身上又多了一個問題,
他是個懦弱的人。
正因為他懦弱、害怕、逃避,
知道真相的他選擇了逃離光州,
情節變難了。
我們如果從主題的角度來看,
面對國家強權,
人們不都置身事外、選擇逃避嗎?
主角的問題正好是對政治漠不關心的人們的問題,
這是這部作品設定巧妙的地方。
但我們就算只考慮「角色讓情節更難」、「情節幫角色成長」,
先把角色和情節長出來,
我們仍然可以在故事完成得更周全時,
從中看到可能的主題。
所以搞不定主題,就回到主角身上吧。
想想主角有什麼問題,
能讓情節衝突更大更困難,
情節走完一趟,
又能幫主角獲得什麼成長,
自然就能寫出更聚焦、有主題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