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你自在的創作模式

尋找你自在的創作模式

學習創作最可怕的,​
可能就是被「你應該──」所束縛,​
同學的提問中,​
也很常在探索這個「你應該」的邊界,​
例如「大綱只能3000字內嗎?」、​
「一定只能一個主題嗎?」、​
「一定要每天寫作嗎?」、​
「只能寫xxx題材才會有人看嗎?」​
這些問題都很好,​
因為提問與回答之間,​
可以幫助你釐清灰色地帶,​
但除了弄清老師到底在說什麼之外,​
也要小心老師的答案,​
到底是不是適合你的答案。​

提一個有點歪樓的例子,​
為了矯正長期使用筆電工作的鴕背,​
我買了一個小架子好讓我可以直視螢幕,​
同時配合藍芽鍵盤與滑鼠,​
使我可以符合人體工學,​
挺直身體工作。​

但在經過三四個月的嚐試之後,​
我發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就是架高的螢幕離我實在太遠了,​
就像你被好看的節目吸引時,​
身體本來就會自然前傾那樣,​
保持筆直的身體使我很難「投入」,​
寫作的過程一直覺得自己很疏離,​
最後演變成我常常根本沒用藍芽鍵盤,​
而是直接趴在架子上打字,​
整個人變成像迅猛龍一樣的姿勢,​
反而更扭曲,而且嚴重影響了工作狀態。​
(明明就是懶惰,不要推卸責任)​

最後我只好放棄,​
回歸到原本的工作姿勢,​
工作效率居然變好了……​

追求正確的姿勢當然是對的,​
但犧牲工作效率這個代價似乎太大了。​
可能隔一段時間起來伸展筋骨,​
反而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案。​

這是屬於我的經驗,​
不見得是你的,​
如果你正好是維持好姿勢又能好好工作的人,​
恭喜你,請好好保持下去,​
但對我來說,​
硬逼自己進入這個解決方案中,​
似乎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

很多時候,​
表面上看起來最有道理、最有邏輯的方案,​
不見得是你的最佳方案。​

同樣以我為例,​
我常提醒學員,完成 是最重要的,​
只有不斷完成作品,​
你做為創作者的價值才會持續提升。​
但很尷尬的是,​
我個人卻是一個最佳反例。​

因為我的創作模式是「先有錢,再創作」,​
所以無論是接案或是自己開發作品,​
我總是先試著取得資源,​
在過程中完成階段性任務,​
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資源,​
作品就會停擺,​
轉而追逐下一個資源。​

以公司營運的角度來說,​
這當然是比較聰明的方式,​
但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
這也使我長期無法完成作品,​
使我手上空有許多半成品,​
但都無法走到發表的階段。​

比起許多朋友「總之先寫完再說」的做法,​
他們可以投獎項、出版、申請補助,​
(是的,有些人申請補助的,其實是寫完的作品XDDD)​
結果論來看,其實反而更快被看見。​
因為創作者最強大的地方,​
其實是創作,而不是尋求資源。​
我選擇先尋求資源這件事,​
反而可能浪費了我很多時間。​

所以乍看比較聰明、穩健的選擇,​
並不見得是比較好的方案。​
我之所以選擇這個路線,​
完全是與個人性格有關,​
我一向不是「非寫出什麼不可」的人,​
硬要我拋下一切,先寫完再說,​
我也只會在千百個焦慮中惶恐不安。​

說這些不是要告訴你哪種做法是「對的」,​
正好反過來,​
我想提醒你沒有一種做法是「標準答案」。​
最重要的是你明白你為什麼這樣選擇,​
這樣選的理由跟要背負的風險是什麼,​
並且在嚐試中驗證你的推測,​
在不斷修正中找到你最自在的生活方式。​

所以是不是一定要先寫大綱才能寫作品?​
是不是一定要符合救貓咪或W結構?​
甚至是不是一定要兼職創作或全職?​
你會得到的答案永遠是「不一定」。​
你想問通則,​
可以問到80%情況下管用的內容,​
但你與你的作品,​
很可能是不管用的那20%,​
你要張開眼睛、感官與你的心,​
直面事實來做出嚐試與選擇。​

因為人生與創作的目標,​
從來不是「符合通則」。​
如果你不認同「好好讀書找好工作」這種罐頭式的人生答案,​
那也沒有必要尋找一種罐頭式的創作法則,​
一切僅供參考,​
最終無論成果或代價,​
都是你自己要背負。​

我很開心很多人回饋我的教學對他們有幫助,​
但我相信也有許多人覺得哪裡怪怪的還是弄不懂,​
請試著實踐,試著感受,並且去體驗更多,​
找到你能自在的創作模式,​
活得圓滿開心。

 

推薦文章

大綱到底該如何開頭呢?

大綱到底該如何開頭呢?

多數初學者剛開始寫大綱, 一開始便是從角色介紹寫起, 但這樣的寫法, 馬上就違反了昨天提到「想要 ...
閱讀更多

韓雅凜編劇課筆記 之 最終篇

這篇要介紹的內容 老師稱為《腳鐐的技術》, 是一個整理列表, 可以做為發想故事時的提示。 為什麼 ...
閱讀更多
越在地,越國際?

越在地,越國際?

這是近年影視圈裡常提到的話,​ 但到底在地什麼、國際什麼,​ 大家卻很少提及。​ ​ 在地,指的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