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風暴劇」並不是指以家庭為題材的作品,
而是指故事通常以「家」為主要場景,
一群親朋好友因為某個理由聚在一起,
在言談之間漸漸揭開隱藏在家庭中的秘密,
以及每個人的傷口和真面目,
最後親人變仇人(再變更親的人)的故事。
例如《八月心風暴》、《愛在頭七天》,
或不是家人,而是朋友的《完美陌生人》,
這種類型因為封閉空間的特性,
也常見於舞台劇,如《夜夜夜麻》。
家庭風暴劇是一種很特殊也很強大的類型,
但也是一種很難寫的類型,
因為它明顯和其他故事不同,
缺乏一般故事常見的「任務」和「行動」,
只有一群人在房間裡不斷的說話,
因此成了很多人想寫,
卻經常力不從心的類型。
乍看之下,因為存在封閉空間,
家庭風暴劇類似《救貓咪》中的「鬼怪屋」,
但細解之後會發現它並不符合鬼怪屋的定義,
因為鬼怪屋的三個條件是:
一個怪物、一間房子、一種罪惡。
但家庭風暴劇並不是主角被神秘力量迫害,
而更像一群人之間的角力。
我不太能夠從《救貓咪》的十種類型中,
找到符合的類型,
也沒有看到《救貓咪》解析類似的案例,
例如經典電影《十二怒漢》,
和家庭風暴劇非常相似,
過程中不斷揭露每個人的偏見和秘密,
最後還將原本我們認知的真相顛覆,
這與家庭風暴劇從「家人」顛覆為「仇人」,
或從「難搞的家人」顛覆為「最重要的人」,
都有類似的走向,可以視為一種變型。
(如果有對《救貓咪》深入研究的人,
歡迎告訴我應該怎麼把這類劇歸入他的體系中)
那我們該如何創作這「第十一個類型」呢?
這樣要先解決家庭風暴劇的幾個迷思:
1. 家庭風暴劇沒有行動?
這是一個最大的誤解,
大家都被關在家裡說話,
不代表彼此之間不存在「企圖」。
角色沒有目標的戲劇,
自然是推不動的。
在做家庭風暴劇的角色和情境設計時,
必須給予這些角色動力,
他們一定「試圖對彼此做些什麼」,
無論是說服他們接受什麼觀念,
索取他們身上的資源,
或是渴望獲得原諒。
這個「試圖達成的目的」,
便是這個故事中的行動,
主角會用盡全力試圖做到這件事,
從一開始的試探、面對阻礙、加碼行動,
而其他角色也會因自己的企圖,
彼此互相成為阻礙,
於是故事才會在不斷衝突中,
走到那個塵封多年的真相。
你不給予角色之間那種必須以命相搏的動機,
不給予他們各自的盤算和計畫,
自然就無法捲起風暴。
2. 家庭風暴劇只有一個場景?
這是不夠關注細節的想法,
當場景是一個家,
家就有各種不同的角落,
客廳、餐廳、浴室、各自的房間,
你可以試著找到每個人的據點,
就像我們在家裡都有「自己的地盤」。
(有時地盤便是家人爭奪的資源)
在不同的地方,
進行不同角色組合的密謀。
父母聚在一起,
便密謀如何面對孩子,
弱勢的人聚在一起,
便密謀如何合力對抗強權。
這會使故事產生不同的變奏、布局和可能性。
同時,就算場景只有一個餐廳,
餐廳也有許多的角落,
那張共同的餐桌是一個公開場合,
但我們可以在自己的角落密談。
我們也可以找藉口暫時離開,
無論是上廁所或到陽台,
電話或抽煙或補菜補飲料,
情境和環境都是我們設計的,
可能性是我們創造的。
3. 家庭風暴劇只能使用家中的角色?
這一點是見仁見智,
我們可以在進入這個主戰場之間,
對每個人的背景做鋪陳,
也可以在進入之後,
透過電話或網路來與外界聯繫,
這端看製作上的考慮。
外界的變化,
很多時候是家庭風暴劇的助燃劑,
角色原本還在猶豫,
接到外界的緊迫訊息,
便在時間壓力下做了決定;
或是反過來,
外在的壓力解除了,
使家裡的角色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荒謬。
有時突如其來的訪客,
也可能是神秘的變奏。
在故事前期去應門的媽媽,
回來淡淡一句:「是外送員。」
也可能在後面爆出,
其實當時來的不是外送員,
而是媽媽不看好的女兒男友,
在關鍵處加深了媽媽與女兒的矛盾。
要留意的是,
不要讓外界的力量喧賓奪主,
外界的變化是為了推動家庭風暴本身,
為了激化原有的角色間矛盾,
而不是隨意跳進來加入戰局。
要創作家庭風暴劇,
原則上有幾個重點:
1. 找到真正的主角與核心。
只要是這種噱頭明顯的類型,
就常使人忘記戲劇的本質。
只要是戲劇,
角色歷程和故事想談的主旨,
永遠是作品的核心。
無論你的作品是三人鬥五人鬥七人鬥,
要嘛有一個核心主角,
做為整個故事的框架,
由他的行動來推動整個故事;
要嘛故事有多個主角,
多個視角和互為阻礙的多個行動,
但全都圍繞著一個故事核心,
不同主角是故事核心的不同面向,
同樣都有不可抹滅的傷口揭開,
有人選擇原諒,
有人選擇離開,
有人選擇自我毀滅,
不同的故事線有不同的主旨,
但核心都是「面對不可抹滅的傷口」。
沒有搞定這個「想說的東西」,
編劇永遠都會編成大雜燴,
想到什麼塞什麼。
2. 建立「不可解的矛盾」。
不可解的矛盾有三種,
第一種是零和遊戲,
例如爭遺產、爭房間,
不是你贏就是我輸,
而且每個人都有輸不起的理由,
正因為如此,
角色間才會拼個你死我活,
才不會讓故事輕易妥協和讓步。
第二種是不能說的秘密,
秘密揭開就會造成不可捥回的傷痛,
例如外遇、曾經的罪惡等等,
秘密持有者知道一但揭開,
他珍惜的某個東西就會一去不復返。
但不能說的秘密本身不會創造行動,
因為保守秘密本身不是行動,
刺探秘密、揭發秘密才是,
秘密持有人所能做的行動,
是防止秘密被揭發,
哪怕必須傷害知情的人。
所以如果你只設計了秘密,
卻沒有「試圖利用秘密的人」,
這個故事就無法建立行動。
第三種是根本矛盾,
也就是兩個持有相反信念的人,
就像食肉者與素食主義者,
反同者與同志,
務實者與夢想家,
連鎖集團與獨營小店,
情侶與去死去死團。
這些矛盾或大或小,
但這些信念本質上定義了他們是誰,
妥協代表他們必須否定自己,
所以他們不可能妥協。
這些根本矛盾者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選擇老死不相往來,
或是見面但是避而不談敏感話題。
但故事情境逼他們共處一室,
逼他們不得不互相傷害。
這種根本矛盾本身也不構成行動,
除非他們試圖說服對方,
但這件事本身不合理,
因為家庭風暴劇多數時候彼此是熟人,
他們應該彼此說服過無數次,
並且自知對方不可能被說服。
所以他們的主要行動不太可能來自根本矛盾,
我們還是必須回到慾望本身去建立行動,
例如素食主義者的餐廳有財務問題,
必須向肉食者周轉,
但因為他們的根本矛盾,
使他無法直接了當的開口,
只好使用拐彎抹角的羞辱、威逼或請第三方代勞,
偏偏食肉者與第三方都有各自的問題,
於是漸漸形成風暴。
在根本矛盾上,
唯一的解方就是角色歷程,
角色最後獲得成長,
瞭解到自己原本信念的盲點,
終於願意放下執著彼此和解。
以上三點相輔相成,
第一點可以強化情節,
二三點則強化人物衝突。
3. 漸進、揭露與翻轉。
戲劇最忌重覆,
如果在開頭便把所有的資訊丟出來,
故事便會停滯不前,
風暴就無法越演越烈。
所以家庭風暴劇的角色層次很重要,
其中角色幾乎都會有偽裝的一面,
甚至兩面與三面。
觀眾在開頭認識的角色,
通常都不是真正的角色,
心機的人偽裝單純,
狠辣的人偽裝親切,
體貼的人偽裝蠻橫。
如果你把角色的形象想得太單一扁平,
故事就無法透過揭露真面目而推進,
新資訊也不會帶來情況的翻轉,
劇情要嘛太短展不開,
要嘛必須靠與核心無關的東西添篇幅,
要嘛就是原地打轉。
如果你不習慣思考轉折型的劇情,
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句型來做輔助:
「他一開始……但是其實……沒想到……最後……」
例如:
他一開始宣稱自己公司賺大錢,
鼓勵大家投資,
但是其實他公司財務有問題,
他是想騙大家錢,(這裡通常便是行動)
沒想到他反而中了同夥的女兒的圈套,
女兒與男友捲款私奔,
他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無能,
欺騙信任他的人,
便會被信任的人所騙。
最後幾個騙子都失去了一切,
重新試著建立彼此的信任關係。
你用的連結詞越多,面向或轉折越多,
中間旳連結詞也可以自己做變動,
一開始、但是、其實、沒想到、居然、最後……
在上面的舉例中,
只簡單寫了主角的企圖與轉折,
你可以用主角為主幹,
在每個階段都放入其他人的視角,
好讓劇情的每個階段都有衝突。
利用這種方式,
可以簡單釐清你在故事中要經營的大方向,
也提醒自己不要把角色設為單一面向的扁平人物。
每個角色都有「看起來……其實……」的安排,
整個故事才會有足夠的火藥向前推進。
延伸課程:《電影編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