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寫的每個角色都像你。」
「不然咧?我怎麼知道其他人會說什麼做什麼?」
這可能是很多故事創作者的困擾,
我們又不會通靈,
怎麼可能知道其他性格的人會怎麼想怎麼做?
想想我們的父母。
想想我們熟悉的同事、朋友。
他們的性格價值觀與我們並不相同,
但我們仍然能想像遇到各種情況時,
他們可能會做會說什麼。
這個超能力是怎麼來的呢?
1. 人的需求大同小異:
雖然表面上想要的東西各種各樣,
但內在的需求其實差異不大。
利益、名聲、歸屬感、尊嚴、慾望⋯⋯
在描寫角色的外在狀態時,
先決定他的內在狀態。
他的性格,真的會想要這個東西嗎?
例如引人關注,
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喜歡的人是因為從中獲得尊嚴,
不喜歡的人是因為感到焦慮。
想獲得好處,想逃避壞處,
這是人的共同之處。
他在那個當下,
他到底想要什麼?
先有這個目標,再來決定他的策略。
2. 性格決定策略,策略表現性格:
同樣想要一個東西,
有人用要的,
有人用騙的,
有人用撒嬌,
有人用努力自己賺。
他是樂觀的人,面對困境看見可能,
他是悲觀的人,面對困境預見慘況。
你替他設定的性格,
會決定他面對情境時如何反應。
或反過來說,
你替他決定的反應,
會使讀者從中理解他可能的性格。
3. 思考你的目的:
原理明白,
但我們怎麼決定上面這些事呢?
尤其是起步階段,
你想怎麼安排都可以,
自由命題最難寫,選項太多了。
那就回到你的故事,
想想你的目的。
這個角色為什麼存在?
幫助主角?
阻礙主角?
調節氣氛?
突顯主題?
推進故事?
哪種設定更能達成你的目的?
哪種設定更有趣?
哪種設定你寫起來更輕鬆?
4. 熟悉你的角色:
你很難想像不熟的人的反應,
但很能想像親人朋友的反應,
差異就在瞭解程度。
你為什麼不瞭解你的角色?
因為你沒有決定他是什麼人。
你只給了他一個模糊的形容詞,
溫柔、奸詐、高冷、傲嬌,
但傲嬌角色有100種,
一個形容詞無法定義角色,
無法讓你理解在100種情境下,
他各別會有什麼反應。
於是我們寫角色小傳,
寫他的出身背景,
寫他的初戀閏蜜,
寫他的信仰嗜好,
寫他的經歷病歷。
有些設定脫離你的生活經驗,
就需要去做一點田調,
才不會脫離現實。
但小心,你取材的對象也只是「某個人」,
一個警察無法代表所有警察,
一個牧師無法代表所有牧師,
一個兒時受虐或被劈腿的人,
無法代表所有人。
在你瞭解對故事的作用前,
寫這些東西只是無聊的填空,
寫再多可能都不知道在做什麼,
你的目的就是理解你的角色,
理解了才能書寫。
但如果角色早就在你心中,
深深烙印了強烈的形象,
你熟悉他的一舉一動,
那其實小傳寫不寫就不是重點了。
這一步做得夠好,
角色就會「自己動起來」,
甚至有脫離你掌握的可能。
這很正常,
因為你一開始設想大綱時,
想得不夠細,
想得不夠多。
就像我們對家人朋友的慶生計畫,
他們的反應也會出乎意料,
但事後想想也覺得合情合理。
而你到底是要修改計畫隨他去,
還是想辦法把他抓回來,
讓他照著原本的慶生活動跑下去,
誰對誰錯就要看情況了,
這是另個話題就不展開。
把握這個原則,
就像我們可以熟悉瞭解各種各樣的人,
我們也可以書寫各種各樣的角色。
這樣,應該知道為什麼很多作家,
都會把自己的親人朋友仇人放進故事裡了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