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喜歡《鬼才之道》?(有雷)

【為什麼我不喜歡《鬼才之道》?】(有雷)

我不喜歡並不等於它是爛片,
我想它在各界與粉絲獲得的肯定,
已經足夠證明它的實力。

我很希望這部作品成功,
從概念短片出來我便非常期待,
創意非常出色(我其實更喜歡概念片),
充足的開發期也讓我希望它成功,
變成一個好的案例,
為未來開發工作帶來更多的可能。

所以雖然在上映第二週我便進場,
但直到現在才寫這篇心得分享,
就是不希望影響票房。

目前看起來後勢已成定局,
最後大約會落在6000萬左右的票房,
已超越了我心中的神片《一屍到底》,
我想是可以聊聊的時候了。

喜不喜歡是很主觀的事,尤其是喜劇。
頻率沒對上,就是無法有好感,
我的感受無法否認支持者的感受,
這篇文只是從我的觀點解析我看到的原因。

1. 世界觀缺乏合理性

頻率沒對上,
是因為從開始世界觀就沒架好,
在看的過程中我滿腦子疑問,
疑問揮不去,自然就笑不出來。

首先是主角的消失不合理,
她的遺物被拋棄只是一個意外,
父親明顯都還掛念著她,
憑什麼她這樣就要消失?

反過來說,
如果主角這樣就必須消失,
那配角們的沒消失就明顯不合理。

例如公園裡的沒用鬼二人組,
照故事中的標準他們的猛鬼證早該廢了,
但他們看起來一切安全,
更別提其他鬼(例如同學好友的服裝師)。

選秀環節必須與經紀公司簽約也不合理,
明明人會不會消失就是鬼委會決定的,
經紀公司是怎樣的存在?
所以行政人員也都有猛鬼證嗎?

為什麼這些事情很重要?

因為如果有其他選擇,
那明顯不適合嚇人的同學,
就應該要去選其他出路才對(這也才更符合故事主旨),
但主創卻選擇在這裡含糊。

角色如果「沒有盡她最大的努力」,
觀眾就不會買單,
所以照常理來說同學在表演受挫就該去別途,
明顯有別途,只是主創故意不說,
目的很明顯,
是為了「逼著同學走上不適合她的路」,
那就成了世界觀的漏洞。

嚇人可以衝業績的邏輯也不成立,
台灣燒金紙最多的,
應該是燒給祖先、幫人發財、求治病的。

那比起嚇人,去救人不是賺更多?

中元普渡好兄弟,
也不會因為某個鬼樓特別兇就燒特別多,
還不如去挨家挨戶去害人生病害人衰,
業績可能還好一點。

這個故事在很多地方借用了民間習俗,
但上面這些硬設定又明顯違反我們的生活經驗,
這導致在看的過程很混亂,
到底什麼地方是故事說了算,
什麼地方又是要用習俗經驗去理解呢?

這便是故事「很吃電波」的原因,
基本上是你對主創越寬容,
越願意說服自己去接受,
(或你本來就對民間習俗很不熟)
你就會越樂在其中。

這就變得很像同樂會了,
不把你當朋友的就覺得笑點超尷尬,
但願意腦補願意進入的就覺得超好笑。

這類的邏輯問題到處都是,
例如鬼委會後期權力突然爆增,
會長一個不爽就能讓你消失,
那我要猛鬼證何用?

經紀公司帶新人也看不出任何好處,
我們為什麼需要帶新人?
新人跟老人明顯沒有協作的可能,
就算我不背刺你,
我們也是各自嚇人各自有名,
終究是競爭關係。

如果活人都看不到死人,
到底為什麼嚇人要這麼辛苦?
Makoto也確實在中間露了一手「嚇人好簡單」,
拿個盤子走來走去就好了,
那中間一大堆雜耍特技又是幹嘛呢?

這些細節在過程中不斷在我的腦裡打架,
喜劇應該越看越無腦,
但我卻越看越困惑。

2. 主旨與情節缺乏關聯性

我們不特別也沒關係,
就算不被看見也沒關係,
做喜歡的事,只要喜歡就可以。

我喜歡它的精神,
網上多數好評也與精神有關,
但很可惜它的情節明顯與它想談的脫節。

首先是故事設定,
不特別就是死路一條,只能消失,
怎麼會沒關係呢?

雖然故事給了一個巧合,
幫他們渡過了這次的危機,
但下次呢?下下次呢?
我沒有被故事說服。

長官一個不滿意就能讓你消失,
在這種世界裡,
怎麼可能不特別不被看見沒關係?

而且最後同學的歡樂到底從何而來?
她一點也不喜歡嚇人,
為什麼跟著大家一起嚇人,
追著網紅跑,就可以等於「不被看見也沒關係」?

一個人被逼著做了很久她不喜歡的事,
過程中她也沒有從中獲得樂趣,
難道只因為她有了一群朋友,
而這群朋友都在做這件事(雖然他們好像都不喜歡),
突然這件事就成了救贖?
我不理解一群人做著自己不享受的事,
怎麼就合理了?

每個談起來很動人的精神,
都缺乏證據,我覺得很難過。
彷彿主創想告訴我這些好棒的觀點,
但在心底其實連他們都不相信。

3. 重點情感缺乏鋪陳

這個故事有兩段非常重要的感情戲,
一段是凱薩琳與潔西卡,
一段是凱薩琳與同學,
但這兩段都沒有任何的情感建立。

凱薩琳為什麼轉變了對王淨的態度?
唯一的線索是王淨去替她留言,
但就只是這樣就被收服了嗎?
那也太無足輕重了吧。

這整個故事的感情戲都缺乏感情基礎,
我覺得很怪,
好像都被很刻意的隱瞞了一樣,
但沒有那些基礎,就很難讓人買單。

4. 主角人設不值得同情

最後是身為主角的同學,
實在讓人很難有好感。

因為她在過程當中幾乎沒有付出努力,
所有的一切都是別人替她操碎心,
但她卻在最後關頭拋棄所有人。

她最後為什麼跑回去?
其實理由也很模糊,
但她也就是跑回去做該做的事啊。

所以今天有一個人翹班差點害死大家,
她在最後關頭回來了,
我就理所當然要原諒她,
還要跟她嘻嘻又哈哈?
這個團隊也太有愛了吧⋯⋯

我尤其很難接受最後同學生前的故事,
我理解人生有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卻又一次一次無法達成的無力感,
我們努力了,但事與願違,
人生就是這麼殘酷。

但大家有留意到嗎?
其中有一項叫做「全勤獎」。

你可以說,我盡了全力,
但我拿不到冠軍,
你可以說,我盡了全力,
但我考不及格,
你可以說,我盡了全力,
想交朋友卻遇到爛人⋯⋯

但是全勤獎?你確定?
一個不需要才華、
不需要跟別人比、
連一句話都不用說的目標?

在故事中,
同學好手好腳不用為家裡經濟煩惱,
他要是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努力,
真的真的真的非常想要完成目標,
他到底是在什麼情況下,
連全勤獎都拿不到嗎?

如果今天有一場戲,
她病得要死了還是硬去上學,
家人阻止她也不管,
卻在路上不幸出了車禍,
因此拿不到全勤,
可以說服我相信她有試著努力。

但今天在作品中,
我完全沒有看到她的努力,
只看到她放棄一個又一個的目標,
什麼戲都沒有的,
理所當然的劃掉了全勤獎。

我在全片中,我也只看到她「難受」,
我只看到她「被逼」,
但幾乎沒有看到她「努力」。
在這種情況下,
要我買單她的「不特別也可以喔」,
我只想說,
妳這樣對在努力的人是不是太沒禮貌了?

以上就是我不喜歡《鬼才之道》的原因,
我在這段時間看了不少好評留言,
很大部分都是建立在「腦補」上,
無論是世界觀、主旨精神、角色情感還是主角人設,
幾乎都是腦補出來的。

受傷脆弱的人們,
感受到作品在諷刺這些那些的人們 ,
被話語安慰到內心的人們,
腦補進了那些不足之處,
就像父母眼中可愛的孩子。

所以很多人奇怪,
為什麼《鬼才之道》無法出圈?
我覺得理由非常明顯。

行銷做好做滿,無話可說,
口碑到處爆棚,無話可說,
但進了場不腦補就無法享受,
那一般觀眾接受度不高,
是理所當然的。

當年《一屍到底》在圈內口碑爆棚,
票房5000多萬,
同檔的《驀然回首》也是創作圈必看,
票房5000多萬,
我覺得這應該是面向「創作同溫層」受眾的極限,
大家應該不反對這兩部片的優秀,
絕對值得與《鬼才之道》一樣的口碑。

《鬼才之道》能勝過這兩部片,
已經是一場華麗之戰了。
如果能取得「全世界創作者的共鳴」,
那其實回本獲利也是值得期待的。

會寫這篇文,
就是很希望大家能正視,想想這個問題:
如果「只有創作者會喜歡」的極限是如此,
那我們到底應該要做些什麼,
才能讓創作圈外的其他受眾,
也能夠享受呢?

這是立足台灣市場希望能夠做到破億票房,
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推薦文章

【疑難雜症】如何從一個概念到一個故事?

學員提問:如何從一個概念,一句話,變出一篇5分鐘的戲劇呢?太多怕廢話但又要撐到那個時間(或字數) ...
閱讀更多
創造精彩故事的手法——離水之魚

創造精彩故事的手法——離水之魚

我們總是習慣待在自己的舒適圈裡,因為在這個圈裡安全、平靜、沒有意外和麻煩,一切都是我們可以預期和 ...
閱讀更多

到底「消費」和「處理」議題的界線在哪?以博恩事件為例

圖:截取自「博恩站起來!」YouTube 這次博恩又引起爭議了, 但這次他用了一些心思, 所以看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