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編劇入門》中談過故事曲線,
故事分為四個階段:
起:鋪陳,介紹主角。
承:衝突放大,想要遇上阻礙。
轉:高潮或絕望,衝突的頂點。
合:轉折收尾,並帶出故事主旨與角色成長。
我之前有拍過youtube影片談漫畫頁數分配,
發現漫畫劇情跟頁數之間的關係,
可以用四等分的方式來做切分,
並且隨機找了一些作品來驗證,
發現這個原則是確實存在的。
24頁作品以6頁為一單位,
16頁作品以4頁為一單位,
都可以將故事分為四個階段。
四分法的好處,
是當頁數擴充後,
仍然可以找到某個依循的準則,
而且應用概念容易上手。
以連載為例,
我們也可以把第一段做為前一回延伸,
中間兩段為主要發展,
最後一段做待續懸念。
以常見的王道漫畫來回過招的模式,
就是:
上一回要出大招了⋯⋯待續,
第一段⋯⋯大招的結果與回應,
第二段⋯⋯試圖破解失敗,
第三段⋯⋯看起來即將絕望落敗,
第四段⋯⋯反轉發生準備反抗,待續。
而當頁數增加時,
也可以用「三幕的三幕的三幕」的概念,
以52頁為例,
一個階段就佔了13頁,
規劃上又會陷入迷失,
但如果可以把這13頁再分四段,
把布局本身做一個起承轉合,
主衝突也做一個起承轉合,
以此類推就能找到規劃上的依偱。
這當然不是「鐵律」,
故事不是這麼死板的東西,
但我們可以看到某種「感覺很對」的做法,
可以做為創作時的參考,
也可以做為分析別人作品時的切入點。
接下來會以16頁為例談更細的思路。
我將這個研究心得分享給漫畫家陳小雅老師,
正好遇上她邀請我到台藝大的漫畫課程授課,
我便拿了小雅老師的三篇16頁短篇作品做了驗證,
結果都非常符合,
起承轉合,各以4頁的篇幅完成。
更細節的說明是這樣的:
扣除扉頁,
介紹主角亮相的頁數約3頁,
在這3頁中會有世界觀與環境的呈現,
並且有展現角色特質的亮相。
而主角會在第4-5頁時帶出他的想要,
並且開始遇上阻礙。
角色的困境和情緒累積會一路發展到第12-13頁,
通常在這一面會有主角的絕望與關鍵轉折,
最後3頁則是角色的成長與收尾。
這個結果讓小雅老師跟我都非常驚喜,
因為小雅老師說,
她在畫這些作品時,
其實都只是憑直覺去畫的,
沒有想到居然會有定律。
她也與我分享了《漫畫編劇特訓班》裡的分頁建議:
第1頁⋯⋯扉頁。
第2-5頁⋯⋯開場。
第6-13頁⋯⋯中段。
第14-15頁⋯⋯高潮。
第16頁⋯⋯尾聲。
大家可以上下比對一下,
其實是相符的,
只是「開場」、「中段」、「高潮」在書中沒有解釋,
所以定義有點模糊,
如果搭配我開頭起承轉合的定義,
就會得到比較明確的參照,
例如這本書所謂的「高潮」,
其實是指角色內心發生了轉變成長的部分,
而「中段」指的就是衝突發生一路的發展。
我在前面自己歸納的四分法,
其實是沒有考慮「兩頁一面」這個原則的抓法,
如果我們配合起來看,
就會變成這樣:
第1頁⋯⋯扉頁。
第2-3頁⋯⋯世界觀與主角亮相。
(通常會需要主角超出格子的全身亮相,例子可見配圖)
第4-5頁⋯⋯交代角色的明確目標,進入故事主衝突。
第6-11頁⋯⋯這三面(6頁)是衝突的發展,往關鍵轉折放大推進。
第12-13頁⋯⋯關鍵轉折。
第14-15頁⋯⋯主角因關鍵轉折而產生的心境轉變。
第16頁⋯⋯收尾畫面。
我通常會建議同學們先用文字寫下故事,
把故事的起承轉合依定義分出來,
然後思考怎麼放進頁數之中。
這樣要試著轉換一下思考模式,
不是「我怎麼把我想到的東西塞進2頁裡」,
而是「我現在有2頁,我想表現這件事,怎麼做?」
也就是說,
如果你先想了主角起床、吃飯、上學,
跟同學一番閒聊後,
被老師叫去社團辦公室,
說有一盆花生病了,
主角點出照顧方式的問題,
表現出主角的能力。
你可能畫到這裡,已經第4頁甚至第5頁了。
然後你會很苦惱:這些內容怎麼擠進前兩頁呢?
但如果你從主角照顧花花草草開始說故事,
兩頁就顯得綽綽有餘了。
同理,比起先想了主角冒險的各種關卡,
不如先想想,
從主衝突到關鍵轉折只有6頁,
如何在6頁中從衝突發生到讓主角絕望,
把情緒推到頂點,
好在下一面可以進入關鍵轉折?
有時你用A思路想破了頭,
換了B思路就豁然開朗了,
這就是分頁規劃的價值,
不是為了束縛我們,
而是讓我們有更明確的地圖。
這些概念是我們創作的工具,
而不是束縛的規定。
下一篇我們接著談談漫畫的閱讀動線與表現方式,
先瞭解能用的工具,對一頁的構成會更有概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