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談幾個點:
1. 什麼叫角色成長?怎樣才算?
2. 一定只有主角嗎?
3. 整理常見設計
1. 什麼叫角色成長?怎樣才算?
角色成長又稱角色歷程或角色弧線,
泛指角色內在的轉變。
所以小到是經歷事件的內心觸動,
大到整個人的性格變化,
都算在角色歷程之中。
故事有個比例原則,
基本上就是越長的故事,
需要一個越大的角色歷程,
如哆啦A夢某一集這樣的短篇,
只要大雄「學到教訓」,
就足以成為一種成長。
但如果是一部電影或影集,
我們花了2個小時甚至16個小時,
成長就必須大一點,
通常是角色某個價值觀有很大的變化,
從不自信變得自信,
從不信神變得信神,
反過來也一樣。
(通常超過1小時就差不多需要這麼大)
要呈現「成長」,
通常會需要先「呈現成長前的樣子」,
以學到教訓來說,
我們要先看到他「見錢眼開」,
再看到「因為這件事受教訓」,
才算完成成長。
所以為什麼光是結局「幸福快樂」不算?
因為我們並沒有先看到他「不快樂」,
所以定義成長的往往是問題,
而不是結果。
留意我們要「內在」的成長,
所以這個「快不快樂」必須是「價值觀」,
而不是單純的「感受」。
開頭很衰很痛苦,結尾幸福了,
這個是外在的,不是成長;
開頭「認定自己的人生很悲苦沒有希望」,
結尾「理解自己的人生值得幸福」,
這就變成內在的,是一種成長。
這個差別來自於「能持續多久」,
如果只是遇到好人好事,
那明天又遇到壞人,
你又痛苦了,所以沒有成長。
成長的意思是從此之後,
你就算再遭遇困難,
你也可以挺得過去,
當你認定自己註定不幸,
那你就算遇到好事也擔心受怕;
當你相信自己值得幸福,
那你遇到壞事也可以堅持下去。
另外,關係的變化也是一種歷程,
所以兩人原本是陌生人,
現在變成了好朋友、好情人,
或原本有心結、是仇人,
現在修復了關係,
這都算是成長。
2. 一定只有主角嗎?
很多人聽到這個定義,
腦中就會浮現各種各樣的例子,
可是那個故事有嗎?這個故事又有嗎?
這就要談到常見的變化型。
首先,角色歷程基本上都在主角身上,
最主要的原因,
是因為主角是我們共情最深、戲份最重的,
所以如果成長做在主角身上,
會帶來最強烈的感動。
如果你寫了故事發現歷程不在主角身上,
第一個值得考慮的事情是:
我是不是應該換個主角?
你的故事很多時候會一下子升級。
但有一些情況不容許主角產生變化,
所以我們只好把角色成長做在配角身上。
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1. 主角是史實偉人
2. 有神秘感的人
3. 故事是多集數的大長篇
第1種情況,
史實偉人在大家心中就是那麼偉大,
觀眾(或家屬)很難接受他先有問題,
再經歷故事之後才成長。
第2種情況,
例如《刺激1995》的安迪,
或《大亨小傳》的蓋茲比,
他們都是屬於有神秘感的角色,
讓人猜不透他們在想什麼,
如果以他們為主角和敘事者,
往往會破壞神秘感。
第3種情況,
因為角色成長往往發生在結尾,
如果主角太快完成他的成長,
那故事很快就完結了。
想像一下,
如果《哆啦A夢》的大雄,
早早就認清自己這樣不行,
要當個有責任感的人,
那故事還有辦法演上千集嗎?
因此在已知要做大長篇時,
或相對長篇的影集做單元劇,
每集、每階段都會需要角色成長,
又不能做在主角身上,
那只好就都做在配角身上了。
3. 整理常見設計
上述的第1、2種情況,
通常主角就會是「主旨化身」,
負責改變身旁的人,
例如《阿甘正傳》和《當幸福來敲門》。
這個被改變的人,
常見會擔任主視角的功能,
例如《刺激1995》、《大亨小傳》、《福爾摩斯》,
他們都被主角的特質感化,
價值觀受到影響,
他們就像觀眾的化身,
被這些強大的心智所改變。
連載漫畫中的大長篇有兩種常見處理法,
一種就是「反覆學到但不斷重覆」,
這種比較常見於單元劇,
就像我們舉的大雄,
他會反覆學到教訓,
但下集開始時,他又忘記了,
就像生活中的我們,
一次次被發生的事教育,
卻又一再再故態萌發。
第二種是「第一篇章主角就成長」,
然後變成主旨的化身,
接下來的章節就都是配角為主角的概念。
這是日本漫畫非常常見的,
例如《航海王》的魯夫,
第一篇章因為傑克而成長後,
下一個篇章「真正的主角」,
其實就變成了海兵克比。
這其實是有趣的設計,
因為這其實是索隆的篇章,
在娜美、香吉士、騙人布等人的篇章中,
角色成長其實都發生在他們身上,
故事也都是以他們的背景故事為主,
為什麼偏偏在索隆篇卻多了一個克比?
因為索隆是「有神秘感的角色」,
所以又多做了一個克比,
來負責被魯夫感動而成長。
從這裡可以看到原則運用的彈性,
以及為什麼熟練的創作者,
可以一下子判斷故事需要增加什麼。
這種判斷可能很直覺,
也可能是像我這樣用理論去推,
但最終都能幫我們架構出適合的故事。
當然,不同故事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像《宅男打籃球》,
開頭故事是漫長但聚焦在主角身上的成長,
使他走出過去的陰霾,
開始重拾籃球後,
才轉向其他配角的角色故事,
主角和配角的成長很慢但很紮實,
在這故事中,改變角色們的不是主角,
而是「籃球」,非常有意思。
而像爽文型的故事,
例如《入學傭兵》,
雖然是屬於大長篇,
但主角一開始就是那個改變別人人生的人,
這種故事大多數的成長都在配角身上,
透過主角超規格的實力,
幫助配角改變他們的生命,
重新相信罪惡會獲得懲罰,
而善良必能獲得善果。
希望這篇文,
能幫助大家更釐清關於角色成長的問題,
角色成長非常重要,
不懂得寫這個,
故事永遠都會欠一味,
浮浮的,不感人。
至少要弄明白這個,
才能站在故事創作的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