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故事時我們會拉角色的弧線,
也就是角色的內在改變,
但很多人弄不明白要拉去哪裡。
初學編劇時,我們知道角色要有變化,
同時我們知道一些捷徑,
例如講勇敢的故事就讓主角懦弱,
講自信的故事就讓主角沒自信,
角色弧線是主角的成長。
但當我們要寫更長的故事時,
這個捷徑就沒那麼好用了,
甚至有時會覺得它很呆板,
而當我們故事有三個五個甚至更多角色時,
各自的角色弧線也會讓故事顯得零亂。
角色弧線不是為拉而拉,
我們應該試著用更宏觀的角度,
理解角色弧線的意涵。
我們總是從旁人的故事中學習,
也試著從自身的際遇去歸納,
到底我的一生要做總結,
我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當年楚漢爭霸,
項羽是名門之後,
又武藝超群,
而劉邦平民出身,
身無長物,
就只有一張喇叭嘴和一張帥臉。
但項羽剛愎自用,不得人心;
劉邦卻身段柔軟,能屈能伸。
最終天才自刎江邊,
小流氓稱霸天下。
若我們看項羽的角色弧線,
就能看到一個拿了一手好牌的人,
如何一步步失去民心,
最終四面楚歌。
若我們看劉邦的角色弧線,
就能看到一個人胸懷大志,
不受限個人面子,
該騙就騙,該靠就靠,該戰就戰,該逃就逃,
透過攏絡各方勢力,
最終成為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
你可以說,性格決定命運,
但它是如何決定的?
角色弧線是過程的演繹。
在故事中,角色的選擇突顯性格,
選完的結果則影響角色的信念,
然後發生下一個衝突,
產生下個選擇,下個結果,下個信念。
他是越來越狂,
還是學到教訓,
是一撅不振,
還是東山再起。
你想刻劃的,是哪一種人生?
又能說明什麼道理?
所以比起「角色弧線」,
我更喜歡「角色歷程」這個翻譯,
因為那其實不是一條線,
而是角色的一連串心路歷程。
有時是有志者事竟成,
雖然中間會自我懷疑或失落,
但最終在堅定的意志與偉大的情感中再起。
有時是猜忌者的自我毀滅,
無法信任任何人的人,
最終也將孤寂而終。
有時是天真的叛逆,
迷失在一時的歡快,
卻在現實來臨時被狠狠打擊,
最終認清殘酷後失去眼神的光輝。
有時是遲來的和解,
恨了一輩子的彼此,
才發現恨的是懦弱的自己,
不敢去坦然面對現實。
當故事有一個焦點核心,
例如自由、夢想、貪婪、恐懼,
不同的角色就是從不同的角度,
共同去面對這個核心,
於是變成了各自的冒險。
《航海王》談自由,
所以他解放了小海兵在霸凌高官下,
自我的心靈束縛;
他解放了娜美在惡霸威脅下,
自我的心靈束縛;
解放了香吉士在回報恩人的善意下,
自我的心靈束縛。
每個角色歷程都是談論核心不同面向的隱喻,
思考的不只是「接下來要去哪裡」,
而是「他是誰」、「他的一生,說的是什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