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跑班和同學討論作品時,
最常看到的一種故事設計失誤,
就是讓故事用「時間推動」,
而不是用「因果推動」。
什麼叫用時間推動?
父親跟兒子發生爭吵,關係緊張。
三天後,兒子在學校被霸凌。
一個月後,父親發現兒子身上有傷,問兒子說沒什麼。
兩天後,父親偶然撞見兒子被欺負的現場,出手阻止。
事件跟事件之間,
都是用時間和偶然組合而成的,
這樣的故事會顯得鬆散,
缺乏聚合的力量。
那什麼叫用因果推動?
簡單來說,
就是用「因為所以」把事件組合起來。
父親跟兒子發生爭吵,關係緊張,
父親因此不再接送兒子上下學。
兒子自行上學途中被盯上,遭到霸凌。
父親因為爭吵心裡過意不去,
下課後來接兒子想帶他去吃好料,
卻發現兒子身上有傷,
問兒子不說,
他只好第二天悄悄跟蹤兒子,
發現了兒子正被欺負,上前阻止。
我儘可能的保持情節幾乎一模一樣,
但有發現透過因為所以組成的版本,
我們可以更明確感受到故事緊密的連結,
而父親的情感也更有堆疊的感覺?
所以試著不要讓你的故事「停下來」,
要從上一個事件牽一點元素出來,
帶到下個事件之中。
讓角色因為事件產生行動,
讓行動產生後果,
再讓後果推動下一個行動。
這樣你的故事才會開始「環環相扣」,
角色也才會變得「主動」。
試著檢查一下你的故事,
如果發現都是「過一段時間,遇到下一件事」,
就試著把因果關係建立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