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的學員越多,
就越能體會一個真理:
「你的思考高度決定你的作品高度。」
因為作品反映的就是我們的價值觀,
所以你不把事情想明白,
你的作品就不會進步。
一部作品的思考水平,
大約可以分成幾個層次。
1. 發生的,就只是發生
剛開始學編劇的許多人,
都容易熱忱於「編故事」。
編造的方向大約有兩種,
一種叫「夢一場」,
內容通常是各種神展開,
但前言不搭後語,
而且時不時就會以夢一場來收尾。
另一種叫「演一遍人生」,
也就是各種角色的嘴臉,
奧客的、婊子的、貪官的,
內容就像各種新聞事件的重現,
百姓好苦富人好邪惡人生好無助,
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
但戲劇不是白日夢,
戲劇也不是人生,
戲劇是「人生的縮影」,
透過有意義、有邏輯的安排,
去傳達某個關於人生的態度與真理。
所以發生不會只有發生,
每件事情的發生,
背後都有啟發和意義。
2. 封建思想
跳脫第一階段後,
很多人卡在第二階段,
寫出來的故事,
都有點中國民間故事的味道。
民間故事有什麼不對嗎?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不就是意義與啟發?
民間故事的問題,
在於裡面殘留著封建的餘毒,
所以主角的行動力都很有限。
什麼意思?
因為在過去封建時代,
傳統社會是不鼓勵階級流動的。
所以如果你仔細留意民間故事的結局,
解決問題的大多只有三種人:
好心的富人,
清廉的高官,
賢明的君王。
還有一種不是人,是鬼神,
無論是媽祖、土地公或玉皇大帝,
總之善男信女一片真心,
感天動地。
窮人唯一的階級翻轉途徑,
只有十年寒窗考功名,
也就是加入國家體系,
才有可能從此人生大不同。
(而且考上的原因,
十之八九也與前面的三人一神有關)
簡單來說,就是:
「人要善良、人要努力,
但你的命運,
只有神明和掌權者能改變。」
人要靠自己創造命運?別傻了。
善良努力又可憐,只是送審條件,
過不過審,要看那些大人物的臉色。
於是主角在故事中大約只有三種功能:
一悲二慘三無奈。
故事的轉折永遠是好心大人物的垂憐,
上面的人開心了,好日子就來臨了。
3. 命運由我不由人
這是第三階段,
也是當代最主流的價值。
簡單來說,
就是我們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
所以故事最關鍵的轉折,
必然是由主角創造的。
那既然我們是命運的創造者,
那為什麼我們沒有獲得理想的人生呢?
從這一點,就延伸出了兩大派別,
也就是樂觀的商業作品(好萊塢),
以及悲觀的藝術作品(歐日風)。
悲觀者認為,
人的痛苦是無法解決的,
原因主要有三:
一個是人性的扭曲,
一個是體制的腐敗,
一個是命運的無奈。
在悲觀者的眼中,
世界是被動的,
「性格決定命運」是命定的,
無論起因為何,
總之主角成了這種性格,
來到這個世界,
就註定不幸,
再如何努力都沒用。
《羅生門》為什麼成謎?
因為每個人都只講對自己有利的話,
人只在乎自己。
《寄生上流》為什麼悲慘?
因為窮人的努力與彼此競爭沒有盡頭,
資本世界的天梯太窄,人生無望。
《小丑》為什麼變成小丑?
因為悲劇性的出身(無論媽媽是不是妄想),
因為世界的荒謬(昏庸的同事、上司與明星、政府),
因為無奈的宿命(笑點異常卻又想當諧星),
因為追求愛而不可得(諧星夢與對父愛渴望的交雜)。
總之,人無論是受人性、社會或命運所弄,
你只有兩種選擇,
像《小偷家族》那樣用力的去活去愛,
從中看見人性的光輝與溫暖;
或像《燃燒烈愛》那樣被吞噬,
從中看見生命的虛無與荒誕。
而樂觀者對「性格決定命運」的觀點不同,
要是我這性格有問題,
就修正它啊!
我們之所以無法獲得幸福,
一定是因為我們哪裡搞錯了。
你得不到真愛,
是因為你對愛、對彼此的看法有問題;
你得不到財富與成就,
是因為你對成就、對世界的看法有問題;
你得不到幸福,
是因為你誤解了幸福真正的意義。
這些誤解與問題,
不見得是你的錯,
可能是人性、體制、命運的錯,
使你受傷、使你恐懼、使你軟弱,
但只要我們找到克服的方法,
你能會獲得痊癒。
所以商業主流作品,
關注的是「讓你不幸的原因」和「解決之道」,
而這個原因永遠在自己身上,
因為我們無法改變別人,
只能改變自己。
只是這個有價值的信念不能隨便獲得,
不然主角為什麼會困在原地這麼久呢?
他困得越久,陷得越深,
就需要越大的努力與衝擊,
才可能轉變他的想法,
就像你覺得韓粉的想法很固執,
難道你講一番道理他就能頓悟?
你覺得柯粉、英粉高傲又被矇蔽,
難道你罵一波他們就轉型?
所以主角必須要主動,必須要付出,
必須要經歷不同的體驗與磨難,
並且從中漸漸被動搖,
正視那個不願正視的真相,
最後形成一個新的價值觀。
編劇要創造出這樣的冒險,
才能說服主角、說服觀眾。
所以這裡的思想高度又分幾個層次:
1. A鐵定對,B完全錯
這種寫法容易淪為說教、一面倒,
認同你的人,覺得你說的他都知道,
所以劇情很無聊,發展都能預期。
不認同你的人,完全聽不進去,
覺得你不懂。
這種故事常見於宣導片,
宣揚理念,沒有疑惑的空間。
兒少漫畫作品也常見這種思維,
所以大多靠著外在情節補足這塊,
好人明顯好,但也明顯弱,
壞人明顯壞,但也明顯強,
我們想知道編劇怎麼讓好人成長,
怎麼開發出新的招術、新的修練方法,
玩出新的中二爽感與趣味性。
2. A雖然對,B卻也很有理
這種故事常見於寫實度高一點的作品,
故事中有正反兩面的辯證,
以及灰色地帶。
一般好旳娛樂作品大多落在這個位子,
這個層次之所以比1好,
是因為A的黑白分明顯得幼稚理想,
與現實世界落差太大。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也知道內在美重要,
但外在美就是這麼強勢、這麼主流,
而且確實很有吸引力,
你不能一廂情願講內在美的好。
抽煙喝酒雖然不健康,
但就是這麼有吸引力、這麼抒壓,
而且這麼難以戒除,
甚至有許多知識份子和大人物都在做,
甚至還把酒視為收藏品和藝術品。
你不挖出抽煙喝酒者的無奈和癮,
不誠實面對他們面對的困境和苦,
就理想化的隱惡揚善,
自然沒有說服力。
但也因為你把A面和B面兩邊都做得有理,
劇情就開始出現更強的懸念,
觀眾雖然可以期待最終一定A贏,
但你怎麼讓B妥協,克服他的難題?
這是遠比單純打敗更難的事。
3. A明顯對,你卻讓我發現它有錯
我覺得這是更高的層次,
就是提供了某個有說服力的洞見。
就像《派特的幸福劇本》,
它將我們傳統認為的「精進向上」推翻,
告訴我們學會接納自己的不完美。
精進向上當然是對的啊,
但它帶我們看見這種「美德」的問題。
有時這種洞見是帶我們看見灰色地帶,
例如《意外》讓我們看見仇恨與愛的一體兩面,
例如《控制》讓我們看見愛與控制慾的相隨。
有時這種洞見帶我們看見相反事物的平衡,
例如《穿著Prada的惡魔》告訴我們,
真實平凡與夢幻華麗並不是水火不容的。
有時這種洞見讓我們看見新的美德,
例如《真愛每一天》教會我們,
比起去優化自己的人生,
不如熱愛自己的人生。
有時這種洞見帶我們穿越無盡的黑暗,
例如《刺激1995》讓我們看見,
哪怕是人性、社會與命運再殘酷,
只要你願意擁抱希望,
你就會飛到比想像更遠的地方。
這是一些簡單的粗分,
當然實際情況可能更複雜和細微,
例如主旨有洞見但技法很粗糙,
或是主旨很老派但創意很迷人等等。
但整體上來說,
技巧、創意、題材這些東西,
再如何精進都有極限,
真正創造跨越時代經典的,
還是讓人受到啟發的作品核心態度。
所以基本上,
首先你必須擺脫夢境與人生,
擺脫封建思想,
你才站上了起跑點。
在起跑點上,
至少要能做到A與B的平衡,
故事才會有基本的懸念和兩難。
試著提高想法的高度,
我是樂觀的人,
我相信你與你的幸福之間,
差別只在一個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