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學員都很好奇:
「老師,你會這樣分析作品,生活還有樂趣嗎?」
「你還有辦法享受影視作品嗎?」
「小說、漫畫你還能看得下去嗎?」
好像評鑑作品是什麼陰陽眼,
打開之後就會看到什麼異常的世界。
不可諱言,在某些時期看戲確實很痛苦,
不知道為什麼打開就很有壓力,
所以那段時間我都只看漫畫,
對打開Netflix很抗拒。
但這其實跟鑑賞能力無關,
它比較像是工作心態,
因為那時有很多「待看清單」,
為了成為「跟上最新潮流的人」,
還有「飽覽各種經典的人」,
看片成了一種功課,
自然就充滿壓力,難以享受。
所以場合是很重要的,
你對觀看這件事的心理預期是很重要的,
就像你今天是足球國手,
面對與孩子在公園玩的場合,
你難道會拿出你在賽場上的表現?
不,反而能夠點到為止,
才是真正專業的狀態。
很多人容易只學一點皮毛,
就把編劇理論和各種專業術語掛嘴上,
整天在剖析作品,
心中掛著一種「合格」、「不合格」的標準,
分不清適當的場合做評論,
最後弄得自己和周遭的人都很辛苦。
套句安成宰主廚的話:
「給自己老婆做的菜評分,今晚不用回家睡了吧?」
「丈母娘做的,一律無條件說好吃。」
重點真的不是懂不懂鑑賞,
也不是什麼學說客套話和違心之論,
畢竟「好」從來不是單一標準,
當忙完一天還有人做飯給你吃這件事本身,
就已經好到足以熱淚盈眶了吧?
學會了各種鑑賞的學問,
是用它們來幫助自己獲得成長與更多樂趣,
而不是用它們來為難自己和別人。
要時時提醒自己,
創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先是人,才是創作人。
哪怕你真的想活成追求極致的大師,
也請記得那是你對自己的標準,
不是你看待別人的標準。
人生不是淘汰賽,
我們也不是誰的評審。
我很確定我學會欣賞各種藝術後,
生活是變得更美好了。
懂鑑賞作品能讓我們更能享受知性的快樂,
如果你感覺到辛苦了,
試著暫時去接觸一些不同的東西吧,
享受一下純粹的樂趣,
思考一下自己在追求的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