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還是要強調一百遍,
「什麼不能寫」不是規定,
只是執行上、感受上、閱讀上「可能會被不爽」的地方。
這些不爽因人而異,
有人很寬容有人很龜毛愛挑毛病,
但絕不是什麼「錯一格扣兩分」的考試。
劇本與讀者之間有時是緣份,
你永遠不會知道因為什麼被看中,
也不會知道因為什麼被嫌棄。
(說不定像食神一樣,是因為長相(X))
執行上會被不爽的,
是你寫一大堆角色的想法、感覺、設定。
例如:
△他的心像花一樣的盛開了。
(這是要怎麼拍?在胸口放朵花?)
(請給他一個適合的行為,例如興奮到給路人一個擁抱)
△他是單親媽媽,有兩個哥哥,屁股有一道疤。
(是要請演員做一個「屁股有疤」的表情嗎?)
(請安排適合的戲份揭露這些資訊)
△他向朋友抱怨了一堆,心情感覺好多了。
(所以抱怨的台詞是要演員即興,還是要導演寫?)
(請寫出實際的台詞和動作)
這些寫法,基本上都給執行的人添麻煩,
因為你不寫出可以執行的東西,
那就是要導演、演員、攝影、美術等人替你想辦法。
但是不是100%只能寫「可被拍的東西」,
也不一定,例如:
小華:輸了也沒關係啦。
△小明感覺受傷。
小明:說的也是。
在這個例子中,
雖然寫了看不到的「感覺受傷」,
但幫助我們理解了「說的也是」這句話的情緒。
演員可以選擇假裝不在乎的笑容、
失落的神情、
或先沉默,表情受傷,深吸一口氣,再說出台詞。
當然這不是說我們可以一直寫感覺,
感覺受傷、感覺開心、感覺悲苦,
然後期待演員做喜怒哀樂的表情包,
這同樣是把執行的工作丟給演員。
不能說你這樣寫不行,
只能說你這樣寫有點偷懶,
如果你能提供情境、台詞、行為,
給導演、演員借力的空間,就會更好。
但這就延伸到感受上讓人不爽的地方,
就是「指示過多」。
無論是對拍攝的指示,特寫、中景、空拍,
或是對表演的指示,嘆氣、摸臉、喝了口水,
甚至是對美術的指示,藍色的床單、條紋洋裝……
都可能帶來執行主創的不爽。
這種不爽大約來自「幹嘛指揮我」的心情,
導演、攝影覺得有更好的拍法,
演員覺得有更好的演法,
美術覺得有更好的佈景和服裝。
有些人會嫌你品味很差選擇很無聊,
有些人會嫌你限制了他們的想像,
有些人會嫌你囉唆(讀很多指示也很花時間),
有些人明明有更好的想法,
卻基於想尊重編劇於是左右為難。
(但其實編劇也可能真心不專業)
總之,感受上的不爽各式各樣,
無論對方人很好或人很差,
只要你插手他們的工作,
都可能帶來不爽。
但不爽就不爽,
代表你就不能寫嗎?
那也不一定,
說不定你不指示別人看不懂,
說不定有人很喜歡你的指示,
說不定對方覺得你的想法很天才。
如果你就是囉唆本人,
不囉唆就寫不出東西,
那寫出一個囉唆的本,
也勝過什麼也沒寫啊。
現在你左右為難了,
不指示也被罵,
指示也被罵,
到底該怎麼辦呢?
其實這跟開會討論一樣,
你不說話,
別人嫌你表達不清不積極沒能力,
你說太多廢話,
別人又覺得你浪費時間。
但如果你說出了好意見,
就會引發其他人更多的想法,
彼此激盪出獨自一人想不到的結論。
那到底該如何提供台詞動作,但又不過度呢?
可以把握以下三個原則:
ㄧ、最簡原則
很多人會把腦中發生的每件事寫下來,
他扶著她的臉說、
他邊抓頭邊說、
他把東西從左手換到右手繼續說。
但不扶臉抓頭換手,
難道就「意義不同」了嗎?
請比較以下劇本:
小明:我愛你。
△小明扶著小華的臉。
小明:我愛你。
△小明牽起小華的手。
小明:我愛你。
試問,以上三組有差別嗎?
當然在細部的感受上會略有不同,
但其實都表示:小明深情的向小華示愛。
劇本提供的台詞和動作,
其實只要指出這點就足夠了,
那最簡要的方式就是只有台詞的版本,
因此這個情況是只寫台詞即可。
這個原則可以幫助你寫出簡要易懂的劇本,
不會寫得落落長。
二、不誤讀原則
戲劇講求潛台詞,
因此常有台詞、動作跟真實意圖不符的情況,
嘴裡說恨,實際是愛,
臉上在笑,心裡在哭,
不明確寫出來,就容易被誤讀。
例如前面感覺受傷的例子,
如果我們把指示去掉,
變成:
小華:輸了也沒關係啦。
小明:說的也是。
就很有可能被誤讀成小明認同了小華,
小明釋懷了,
而不是小明對於小華的無所謂感到難過。
這種指示就是需要寫的指示。
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台詞或動作與實際意思相反」的時候,
例如:
小明: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他給了小華一個擁抱,但在她身後翻了個白眼。
這裡設計了一個動作,
好讓小明傳達真實的態度,
不然演員怎麼知道表現出他對對方的真實態度呢?
你或許也可以寫成:
△小明給了小華一個不情願的擁抱。
這就比較模糊了一點,
但至少演員知道劇本是在什麼地方揭露了這個態度,
所以不能說錯,
只是演技和想像力比較弱的演員,
會不知道怎麼做出「不情願的擁抱」。
但若是你自己也想不到怎麼做出「不情願的擁抱」呢?
我會給你三個建議:
1.不要寫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東西
就像不要寫出「尷尬卻開心又帶點憤怒的笑容」一樣,
「既冷酷又溫柔的笑容」是不存在的,
只有長相性格冷酷的角色,露出了溫柔的笑容。
(溫柔的笑容也有點模糊啦,但大家會懂你的意思的)
2.接受自己的極限
截稿日之前,你就是想不到,
那就做好被罵的準備,
寫了交出去吧。
比起接案遲交或比賽錯過截稿日,
交出不夠好的東西是比較好的結果。
接受自己的不足,
這就是我們現階段的極限了。
3.讓自己成長
多看有品質的作品多學習,
去上不同領域的課程充實自己,
成為能想出讓人眼睛一亮的指示的人。
延續這個眼睛一亮,
除了最簡和不誤讀
第三個寫動作指示的要點就是創意原則。
三、創意原則
你想到了一個有趣的情境,
一個非常特殊的表現方式,
不是一般直覺會想到的動作,
可以表現角色的性格或呈現某個資訊,
那這個指示就是值得一寫的。
無趣的指示就是直覺會想到的指示,
就像之前說的扶臉抓頭牽手手,
那都是誰來拍誰來演都可能想到,
已經被看過無數次的表現方式,
你想得到,導演、演員不可能想不到,
那有寫等於沒寫。(但不是「錯」)
創意就是陌生、沒見過的安排,
通常是從角色性格原生的,
例如一個媽媽想告訴孩子,
有一天她不在了,
他該怎麼活下去。
孩子不聽,
她教一句,呼孩子一個巴掌,
要他重覆,沒重覆對,
再呼一個巴掌。
呼得孩子哭了,
她也哭了,
但她必須狠著心教下去,
因為她馬上,就要去赴死了。
這不是常見的教育方式,
是編劇運用情境、性格、台詞和動作,
組合起來獨一無二的場景,
這裡的指示就非寫不可,
我下面只保留台詞部分,
大家應該看得出巴掌點,
但也看得出不打巴掌,
這戲也可以正常演下去:
母親:你聽著,有天媽媽不在了……
兒子:媽你在說什麼啊?
母親:聽著!
兒子:……
母親:跟我說一次,有天媽媽不在了,你就往西走,去找你叔叔。
兒子:有天媽媽……為什麼啦!
母親:說!
兒子:有天媽媽不在了,就往西走,去找叔叔。
母親:乖。要守本分,不給人添麻煩。
兒子:要守本分,不給人麻煩。
母親:如果有人問起我,要說不認識。
兒子:如果有人問起您,要說不認識……
母親:都記住了?
兒子:都記住了。
沒巴掌版雖然符合最簡原則,
但有巴掌版似乎才能把扎心的情境表現出來。
(不要問我為什麼突然換古裝了,想例子很辛苦XDDD)
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寫出來更好,
這就是創意原則。
或是有些東西不容易表現,
例如時間的流逝,
我們要如何表現「他在原地等了很久」呢?
這是需要傷點腦筋的事(絕不是安排角色一直看錶),
你可能會安排角色嗑瓜子,
而旁邊桌上堆滿了瓜子殼。
這就是一個必須寫的指示,
因為它是一個不寫「大家會苦惱怎麼做」的事。
至於閱讀上令人不爽的部分,
就是像標點半形、錯誤,排版不良等等,
或是一個三角形寫一個畫面那種,
讀起來特別艱難。
很多人會把劇本寫成拼圖遊戲:
△他看見她,瞪大了眼睛。
△她也看見了他,搗住了嘴巴。
△他從左邊走過鏡頭。
△她從右邊走過鏡頭。
△他們相擁。
不是,你為什麼不寫這樣就好了呢?
△他們在街口相遇,激動得奔向彼此,深情相擁。
這當然是有點誇張的例子,
但很多人的劇本真的寫成這樣,
每個三角形是他腦中的分鏡,
他一一如實的寫下來,
然後希望讀者一個一個想像出來、拼起來,
再去猜他想說什麼。
我只能說,別傻了,
讀者才不會想跟你玩猜謎,
他看不懂只會馬上放棄,
然後覺得你劇本寫得很差。
但你能不能這樣寫?
我只能說,可以啦,你開心就好。
寫得落落長,
就是因為劇本有太多情況了,
有時我們會寫到一些內心感受,
有時會指導演員表演甚至寫了鏡位,
有時也會運用蒙太奇,
所以不能說「那樣寫都不對」。
也請不要指著某個例子說:
「你看某某大師也這樣寫啊。」
然後去嗆能寫不能寫的指導原則有問題。
不寫感受和鏡位和過多動作表示,
這些指導原則在90%的情況下,還是正確的。
關鍵是如何順利引導讀者進入你的故事
但藝術總會有原則到不了的地方,
如同人生。
我盡力把通則和特例都寫出來,
努力協助大家抓到那個寫與不寫的原則,
就是希望大家不要再為這件事所苦。
不要整天擔心格式怎麼寫才對,
不要整天害怕這樣寫不行那樣寫不行,
重點真的不是「行」或「不行」,
而是如何跟讀者對話,
引導他們進入、理解你的故事,
並且給予與你合作的人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