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謝工作坊的學員,
在練習過程中產生的疑問。
到底「行動」是什麼?
戲劇中「行動」的定義與設計
1. 行動是「想要」的具體手段
戲劇是衝突,
衝突是「想要」+「阻礙」,
但問題是人如果光是「想」,
會遇到阻礙嗎?
不會,想像不犯法,
想像永遠不會失敗,
光想不做,就不會有人妨礙你,
但自然也不會有故事產生。
所以角色不能光想,
他還必須要「做」。
這個「為了實現想要而去採取的行為」,
就是行動。
所以想要和行動是一體兩面的,
你有時會先想到行動(去搶銀行),
才回頭設定想要(替角色找個搶銀行的理由),
有時會先有想要(替女兒籌醫藥費),
才去設定行動(加入詐騙集團騙倒惡質財團),
但無論如何,
行動與想要是一體兩面的。
2. 行動通常會帶來改變
戲劇是關於人的改變,
行動做為「一部戲的主軸」,
它最好能改變主角的原來生活,
所以行動通常不會是
「主角本來就會做的事」。
例如一個早餐店老闆,
你安排他想要蓋一棟房子,
而行動是「認真工作好好存錢」,
那結論是什麼?
通常是:
A. 他存到了,蓋好了,好開心。
B. 他沒存到,沒蓋成,好難過。
你會發現故事到最後,
無論是A或B,
主角都頂多是「開心了」或「難過了」,
不太有機會成長或轉變,
主角沒有改變,就無法構成戲劇。
因為故事的主旨,
不是透過主角「示範」,
而是透過角色「轉變」來傳達的。
你可以讓主角自己領悟而轉變,
也可以讓配角受主角感動而轉變,
但無論如何,
如果你不把主角帶離他原本的生活,
轉變很難發生,
就像我們的日常生活一樣,
我們總會有事要忙,
但忙完慶祝一下,
失敗了難過一下,
你會覺得那是一段「值得一提的故事」嗎?
不會,你只覺得那是日常。
所以回到早餐店的例子,
雖然「好好工作存錢」,
確實是「買房子」的具體手段,
但那只是日常而已,不是戲。
行動最好是「主角平常不會做的事」,
一個冒險、一個挑戰,
例如「嚐試開發新菜單」、
「嚐試開發網路生意」、
「嚐試參加全國早餐店大賽」。
我都試著舉生活化一點的行動,
以免你以為行動一定要生生死死轟轟烈烈。
但無論這個行動是生活化或戲劇化,
都應該要帶主角去嚐試新事物,
因為有嚐試,才有機會犯錯,
才有機會挑戰原有的價值觀,
進而創造啟發。
3. 行動應該要挑戰主角的價值
這就延伸到故事的內涵了,
每個故事都有它想傳達的精神,
如果行動只是在「表現主角很厲害」,
那也不會帶來成長和改變,
我們要有機會透過行動,
使主角在過程中被挑戰。
所以開發新菜單也好,
做網路生意也好,
我常問學員的一件事就是:
「主角成功了,能帶來什麼啟發?」
開發新菜單如果成功,
成功到能讓主角買到原本買不到的房子,
主角會不會從此熱愛開發新菜單?
同理,網路生意大成功,
主角會不會從此熱愛網路生意?
參加比賽靠作弊勝利,買房買車,
會不會從此覺得作弊好棒棒?
所以行動成功,
就會帶來對手段的肯定,
成為故事傳達的精神。
如果主角原本就相信這個精神,
原本就熱愛創新,
那就沒有轉變,
而且行動本身就有點像
「主角本來就會做的事,只是他還沒做而已」。
為了創造轉變,
當我們知道行動結果會帶來的啟發,
我們就會反向設定主角的價值觀,
例如主角就是守舊、遵循傳統、不信任網路的人,
在買房的渴望之下,
在舊觀念無法成功的無奈之下,
不得不嚐試新的可能性,
並意外帶來了驚喜,
進而影響了他原有的價值觀。
我們從這裡也可以找到
故事的「對立信念」和「主旨信念」,
挖掘出故事的議題,
原來早餐店老闆買房記,
可以拿來談創新的價值啊!
這就是「發現原來故事在談什麼」的意思。
4. 行動必須要能夠被「阻礙」
很多學員在安排故事的阻礙時,
都會安排成「讓人不開心的事」,
例如被酸言酸語、家人不支持等等,
但這些不是阻礙。
阻礙是指「使行動無法完成的事」,
例如老闆要做網路生意,
卻對網路一竅不通,
看書學覺得是天書,
花錢找人又被騙,
這些都是阻礙。
但如果只是妻子不支持,
朋友的嘲笑,
只要主角不理他們,
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
這些事就不算阻礙。
除非你把這個不支持,
轉變成對行動的妨礙,
例如妻子一開始不支持,
主角試著嚐試,
卻一再受挫花光了存款,
這時妻子說:「你再弄網路,我們就離婚。」
妻子就成為阻礙了。
當然這個例子跟上面「創新價值」是有矛盾的,
這個例子是透過主角最後成功,
轉變了妻子的觀念(而不是主角轉變),
來談「堅持嚐試的重要」,
但依然符合有嚐試新的事物、有對立面的安排。
如果要符合上面創新價值,
阻礙設計應該會安排在主角身上,
例如他因為守舊,
雖然把網站丟上了網路,
但經營方式一成不變,
所以網路事業一直無法成功,
最後他終於接受了網路的價值與邏輯,
改變了自己進而成功。
所以阻礙可以來自現實,
來自自身能力與觀念,
來自社會壓力,來自他人,
但阻礙一定要「衝著行動去」,
可能直接妨礙行動,逼行動中止,
才算是阻礙。
阻礙通常代表著故事的反面力量,
對立信念或主旨信念的某方,
但一定很直接、很有力,
不會「只是讓人不爽」。
也因此,當你在設計行動時,
也可以從阻礙面來思考,
你的行動可以被阻礙嗎?
如果主角只要埋頭做事,
沒有人能阻止他,
那這個行動可能就有問題,
因為無法創造情節。
5. 行動決定了情節和場面
因為行動遇上阻礙的地方,
就是戲劇發生的地方,
所以你可能要思考一下,
你的戲想要長成什麼樣。
例如很多人的行動都是:
「主角去學某個新技能。」
這符合以上標準,
是新的嚐試、有可能挑戰價值觀、可被阻礙,
但問題是,這部戲的情節,
就是「主角學習的過程」,
這個戲,你覺得好看嗎?
是你想寫的嗎?
例如你寫主角去學吉他、找新工作,
那情節就是學習的過程,
還有找工作的過程,
但除了抱著吉他苦練,
還有不斷面試投履歷,
你還能讓主角做什麼演出?
從「行動會遇上什麼阻礙」去思考,
想想劇情會有哪些場面發生,
你會更能判斷戲的長相,
我沒有說學吉他、找工作不可行,
如果你能從這些行動中,
創造出好看的細節和戲,
那就是你的功力,沒有人能否定。
6. 行動是主角自發的,不是遇到的
很多人寫行動,
都在寫「主角遇到什麼事」。
例如主角很想當明星,
有一天他遇到星探,
在星探的指示下,
他成功變成了明星。
例如主角覺得人生無趣,
有一天他遇到了新朋友,
新朋友給了他人生樂趣,
改變了他憂鬱的想法。
這些都是「遇到」的,
不是主角「自發」的。
戲劇可以發生在「遇到之後」,
一個機遇、一個機會,
但遇到之後,
主角應該要有一個自發的行動。
就像「師父帶進門,修行在個人」,
星探、新朋友開了一扇門,
主角必須自己憑著自己的意志,
去產生出實現目標的行動。
例如星探找上他,
但卻沒給他機會,
他自己爭取,
想辦法自我表現,
雖然弄得一團糟,
但也讓星探有機會幫他一把,
兩人合力取得成功。
例如主角遇到新朋友,
受到一些影響,
為了這個新朋友,
主角決定去做些什麼,
原本是想幫新朋友,
最後發現意外的自己最有收獲。
像這樣,化被動為主動,
所以不是「你原來想的不行」,
而是「缺少了某些東西」。
這是編劇必須「有意識的去修改」的,
也是編劇技藝的所在。
我常說,編劇要學會「駕馭故事」,
而不是「被故事駕馭」。
駕馭這個詞就像你在馴服猛獸,
你如果放任猛獸「保持牠原來的樣子」,
你學再多技巧都沒用,
因為你只拿技巧來「檢查猛獸合不合格」,
而不是「讓猛獸配合你演出」。
那你永遠靠的都是緣份,
只能等哪天遇上「本來就很乖的猛獸」,
那你不是馴獸師,
你只是養育員而已。
緣份當然是有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遇上的、命定的故事,
但它不會一登場就是最美的樣子。
我們的工作,
不是要你拔去它的利牙,
不是要你捨棄它原本生猛、美麗的部分。
我們要做的是創造,
替它梳理、替它化妝、教它適合的表演,
讓它能展現它的優點,
讓它能獲得應有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