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員來訊問了個很好的問題,
雖然從很多書上、老師口中都提到,
戲劇應該重視動作,少用對白,
但如果就是想用對白,
或像電視劇、舞台劇這類對白佔比高的載體,
該如何寫出大量卻又不無聊的對白呢?
其實「對白」本身,也是一種「動作」。
動作實際的意思,
是「為了某個目的,進行的行為」。
三幕的英文是ACT 1、ACT 2、ACT 3,
戲劇理論常見的「戲劇動作」,
都是類似的概念,
大到完成一個任務的整體行動,
小到為了面子說自己考試都沒準備,
都是動作。
「對話」其實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動作,
因為人要達成目的,
都傾向走最短途徑。
動動嘴巴比實際動手更輕鬆,
要求別人比自己行動更容易,
所以對白本身自然可以是動作。
當然,這與角色的性格有關,
有些人會反過來覺得說話麻煩,
無論是因為不擅表達,
還是覺得動手更容易,
靠別人不如靠自己,
這類性格的角色就會更傾向做。
有戲的對白出自於角色的「想要」
所以要寫出有戲的對白,
首先還是回到基本功101,
角色必須有「想要」,
他要有目的,
有他之所以要說這些話的動機,
有他之所以說這些話想達成的效果,
這就是所謂的「潛台詞」。
但如果說出的台詞都等於潛台詞,
那就變成沒有潛台詞,
對白就會變無趣。
你愛對方,對方不愛你,
你告白(希望能交往),
他拒絕(無法跟你交往),
對白寫成:
你:我愛你,請跟我交往。
他:我不愛你,也沒有要跟你交往。
你一定想叫編劇去罰站。
所以要寫出好的台詞,
記得要把潛台詞「藏起來」,
不要表達的這麼直接。
藏的方法有很多,
請參見《週末熱炒店的編劇課》。
但如果你只是單純為藏而藏,
有時會落於文字遊戲,
只是把台詞寫得花巧而已。
最理想的藏法,
是要考慮「最能表達角色」的藏法,
在不把話寫白的同時,
去塑造角色與角色關係。
寫對白時要合乎角色性格與態度
講起來很玄,但其實很單純,
回到告白場景,
為什麼正常人不會像上面那樣說話?
告白就是要求交往,
跟要求考卷往前傳,
留言按讚加分享,
有什麼不一樣?
你不用受什麼專業訓練,
也知道鐵定是不一樣的啊。
因為會害羞嘛,
因為告白失敗可能朋友都當不成嘛,
因為怕嚇到對方嘛,
因為希望自己看起來帥一點嘛,
理由千千百百種,
但留意了,這就是角色的性格啊。
理由也可能跟兩人的狀態有關,
例如明明還不熟,直接講很尷尬,
明明就很熟,直接講很尷尬,
明明上過床了,還講愛很尷尬。
正是因為兩個人之間,
必定存在某個距離、關係、前因後果前世今生,
所以會用「符合關係的態度」說。
而很多人之所以對白單純、尷尬,
是因為角色一沒目的二沒性格三沒態度,
只顧著推動和解釋劇情,
對白自然就沒意思了。
對白與「人設」息息相關
那個「有意思」,
通常指的是「值得玩味」,
也就是有一點推敲的空間,
他為什麼這樣表達?
因為他的身份職業,
因為他的性格價值觀,
因為他們之間的關係,
因為他的苦衷與目的,
使他們該說住手,卻說加油;
該說去死,卻說謝謝;
該說愛你,卻說我們別再相見。
聰明的朋友看到這裡就突然驚覺,
其實這跟人設、關係圖有關啊!
是的,如果你一開始就沒想好人設,
一開始就沒創造有趣的關係,
到對白時才打算搶救,
那就跟明明投錯胎,
卻希望自己躺著賺一樣,
不是不可能,但鐵定很辛苦的。
編劇是故事的神,
神是幹嘛的?
管投胎的。
設機緣巧合考驗的。
這兩件事定了,
剩下的,就是角色自己的事了。
如果再把人設關係機緣考驗都講了,
那就要講完整堂編劇課了。
所以編劇法則是環環相扣的,
為什麼人設最好有立體?
為什麼角色彼此最好對照?
為什麼關係最好有個根本矛盾?
當然是因為這樣寫出來的戲和對白,
最容易好看啊。
不然我們設是設心酸的喔XDDD
這也是為什麼多數編劇的共識都是:
角色最重要。從角色出發。
你的戲不好,得到的回饋很多時候也是:
你沒把角色想清楚。
為什麼麥基說:
只看過故事好,對白自然也好的;
沒看過對白好,故事卻很爛的。
為什麼我說:
該做的都做到了,對白不失分就得分了。
(排在一起也太給自己貼金了吧XDD)
如果投胎都沒投好,遇上的人都不對,
如果角色完全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標籤,
故事和對白會生硬不有趣,也是理所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