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創作時容易落入刻板印象,
將題材與類型混為一談,
偶像劇就一定要總裁秘書,
寫醫生就一定要是醫療劇,
但其實這兩件事只是「相關」,
但並不是「必然」。
更進一步說,
能夠把這兩件事好好切分,
我們才更能夠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題材與類型各自的定義
題材,指的是你作品運用的主要元素 ,
通常是圍繞著故事的主場域,
或是主角的身份與能力。
類型,指的則是「常見的故事成功模式 」,
通常與主角追求的事物、採取的行動有關,
並且有一些慣例的配方。
例如《艋舺》是一部黑道題材的作品,
運用了艋舺這個當年以黑道聞名的場域,
而主角關心的,
也是黑道世界的生存與兄弟情誼,
這是一部題材是黑道,
類型也是黑道片的電影。
但《極道主夫》同樣是黑道題材,
但它的類型是搞笑漫畫,
透過混合黑道與家務兩個反差的題材產生喜感,
故事基本上圍繞在黑道的背景與習性,
如何造成他主夫生活的困擾。
主角是黑道背景,就必然是黑道題材嗎?
那也未必。
以《深夜食堂》為例,
我們可以在許多細節上,
明顯感受到主角可能曾經混過幫派,
但整個故事基本上與黑道無關,
它的題材更接近「活在社會陰影處的人」,
跨性別者、A片男優、酒店公關、逃家的高中生……
結合美食類型,形成了療癒的故事。
類型中又會產生多元的亞類型
一個類型發展得越久、作品越多,
也會因為重點的不同,
而形成多元的亞類型。
以美食類型來說,
《中華一番》、《食戟之靈》、《將太的壽司》等,
都是以美食競技為軸,
強調食材、料理方式甚至餐廳經營,
雖然也有「人的故事」,
但令人驚喜的料理知識與創意才是重點。
但像《深夜食堂》這種類型,
比起職業、料理的認識,
其實更著重在客人的故事身上,
美食雖然仍然重要,
但更像是點綴,
如果把豬肉雜燴湯的作法在裡面大書特書,
反而顯得古怪了。
為什麼需要釐清題材和類型呢?
做這樣的討論和釐清有兩個重點,
一個是幫助我們找到更恰當的對標作品 ,
在溝通上也可以更聚焦。
另一個則是幫助我們在創作上,
去挖掘更多作品的可能性 。
我們大腦的思考是有慣性的,
說到要做美食類型,
直覺跳出來,
都是各種與食物相關的題材,
但美食類型如果能混合更跨界的題材,
就會產生更不一樣的特色作品。
例如《迷宮飯》,
便是用地下城的題材,
來做美食類型的作品。
而《派對咖孔明》,
則是利用三國題材和流行音樂題材,
來做素人崛起的職人類型。
如果你是韓劇迷,
每部愛情相關的作品你幾乎都可以視為偶像劇類型,
但每部都有獨特的題材,
擊劍也好、氣象廳也好、漁村生活也好,
類型有點像我們說的「公式」,
是戲劇的「同」,
而題材給了這些公式不同的生命力,
是戲劇的「異」。
關於題材與類型的混合
題材是可以混合的,類型也是,
一個故事中可以同時存在宮廟與學校題材,
也可以同時是愛情、探案加動作的類型。
雖然混得越兇,難度就會越高,
但怎麼混、哪些能混、哪些混了很奇怪,
沒有人可以說了算,
就像豬血糕、鹹酥雞、粽子能不能做披薩?
美不美味、有多少觀眾買單、
能不能維持生活才是關鍵。
(再多人覺得吃納豆很噁心都無所謂,
只要有足夠多的人支持就可以自在做自己唷)
通常一個熱門的題材(很多人熟知、寫過的題材),
就會建議去尋找不相關的類型,
而反過來如果題材相對冷門(不太有人關注),
則會建議選擇比較熱門的類型。
例如三國是個熱門的題材,
你如果說成戰爭或戰鬥類型,
被別人覺得沒新鮮感的可能性就很高。
(除非你像《火鳳燎原》那樣做翻案)
但如果你做成音樂、推理、美食、科幻類型,
新鮮感就會相對強烈,
形成所謂「市場上沒有看過的作品」。
而如果你要處理一個少見的題材,
例如山林保育、電信局、木雕窗花,
就會建議搭配某個大眾偏好的類型,
例如懸疑、愛情、俠盜、動作等等,
才會維持對觀眾的吸引力。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大家打破思考的慣性,
找到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