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青愛看《教父》,卻不愛《角頭》?

為什麼文青愛看《教父》,卻不愛《角頭》?

這是在脆上有人提出來的有趣問題,
或許我們可以問另一個相似但更中性的問題:
「《角頭》系列,不能拿奧斯卡獎嗎?」

答案是:不行。

原因不是《角頭》拍得差、演員不佳,
或是歐美就是棒台灣就是爛。
我在前幾天剛好獲邀看了《角頭:大橋頭》,
其實製作品質是好的,
演員的表現也到位,
平心而論,我覺得這是整個系列最優作品,
雖然因為是前傳性質,
收尾有點沒頭沒尾(通常應該做一個框架讓它自成一體,例如常見的孫子跑來問爺爺當年發生了什麼事,爺爺看著手中的照片開始說故事⋯⋯)
但原則上,因為作品中的眾星雲集,
以及順暢的觀影體驗,
我對《角頭:大橋頭》現在的票房並不意外。

但一部符合目標受眾喜愛,
不等同於符合專業審美。
《角頭》系列最大的問題,
在於過於直白與重覆。

雖然我對台灣與國際的黑幫差異不甚理解,
但如果比照歐美獲獎的黑幫電影,
你會發現《角頭》系列街頭火拼、髒話互飆的場景比例極高,
幾乎是一言不合就開打,
三句不離幹你娘。

這使「黑道」顯得相當扁平,
基本上只有老大喝茶打牌泡湯,
小弟就吸毒閒晃打架,
以「看電影就是看奇觀」的角度而言,
我們也很難在《角頭》系列看到
「我們所不知道的黑道」。

甚至在不同角色不同場景下,
仍然出現相同的「這裡輪得到你說話嗎?」台詞,
語言、情緒、衝突的高度重覆,
更顯出了作品層次的缺乏。

我覺得看《角頭》系列的感覺,
比起「哇塞原來黑道居然是這樣」,
「對對對,黑道就是這樣,我就知道」
那種日常生活被拍成電影
被放上螢幕觀賞的樂趣更多。

反觀國外作品,
則具有更多奇觀,
看得到更多暗號、暗示、黑話,
看得到更多交易與犯罪細節,
而且不會那麼露骨的明刀明槍(哪怕是混混),
更少的血氣方剛,
更多的是陰謀、暗中破壞、暗殺,
以及夾在不同需求、關係與身份的糾結。

《角頭》的直來直往,
自然不會受講究潛台詞、奇觀、內在流動的現代藝術審美所好,
當《角頭:大橋頭》在片中播放歌曲還上歌詞時,
被貼上廉價的標籤也就在所難免了。

當然,得奧斯卡又怎樣?
現代藝術審美、扁平、直白重覆又有誰在乎?
如果就是有一群願意進場的觀眾,
就是喜歡看日常生活被拍成電影的熟悉感,
就像過往反覆被演出的傳統戲曲忠孝節義,
《角頭》系列會不會更接近這樣的商品?

而能將他們服務得很好,
服務到產生口碑、續作票房節節升高,
我們能說這樣的電影,不是「好電影」嗎?

瞭解目標受眾的需求,
瞭解商品的屬性,
蘋果與小米各有人愛,
選擇踩上不同的道路,
就會服務到不同的族群,
享受各自的成果。

我很期待未來大家都能對觀眾的想像更立體,
同樣的票房1億,
可能是兩群幾乎不重覆的人,
而那些能破3億、4億的玩家,
或許是做對了什麼,使不同群的受眾,
都為了各自的原因進場。

 

推薦文章

當編劇學歷重要嗎

要當編劇,學歷科系重要嗎?

健忘的我, 終於想起來要回答匿名提問箱的問題了(被歐飛) 今天就開始來清提問箱。 當編劇,學歷科 ...
閱讀更多
覺得好,是對白技巧,還是對白內涵?以《三十而已》為例

覺得好,是對白技巧,還是對白內涵?以《三十而已》為例

時不時便會遇上關於對白的提問, 我也常宣導這個觀念: 「對白本身不經典,經典的是人物。」 一句話 ...
閱讀更多

你的故事是真的有創意,還是只是「畫了濃妝」?

顧著「化妝」的編劇們 今天我們來聊聊故事創作的方法。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很常看到一種「上妝」的作品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