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問題,答案都在角色身上。」
這是我常與學生分享的話,
但反過來說,
角色的各種不足與狀況,
也會成為整個故事的問題。
角色缺乏目標,故事就缺乏動力。
角色缺乏一貫性,就破壞合理性。
角色不夠異常,性格就跳不出來。
但消極厭世的角色,目標會是什麼?
一慣性和立體性,難道不是矛盾了嗎?
異常的角色,該怎麼與觀眾創造共鳴?
短劇、電影、電視劇甚至超長篇的情境喜劇,
角色又有什麼差異?
角色是創造故事的過程中,
最複雜、最矛盾卻也最有趣的部分。
我在批改學生作業時,
最常遇到的問題,
也是出在角色身上。
這些年來,
我最常談的是創意、結構和主旨,
最少談的其實就是角色。
關於角色的教學,
零星散落在各種不同的課程裡,
不是因為藏私或不能教,
而是因為它過於錯綜複雜,
本就沒有一個系統化的可循之徑。
過往的編劇書中,
大家也都會提到「角色是故事的靈魂」,
但對角色的著墨也最少(僅次於對白)。
而今天終於有人出了一本,
專談角色的工具書,
不但談角色,
也談對白,
勘稱編劇書界最後一塊拼圖。
(好吧,太誇張了,永遠沒有最後一塊)
翻開這本書,
其實時不時你就會撞見一個熟悉的觀念,
角色之間要有反差,
主角要有變化等等,
但這是第一次所有的概念都被集合在一起,
沒有標準化的步驟,
但有分門別類的提綱挈領,
例如「該放多少背景故事進劇本裡?」,
或是「吸引+衝突+反差+轉變=角色的動態關係」。
從角色個人到關係與對手戲,
從田調研究到對白創作,
把所有和角色有關的議題都談遍了,
不只有作者自己的工作經驗,
還有三十多位其他編劇的訪談補足,
幾乎是無死角的全面。
我自己在這本書中最大的收獲,
是它點出了一個細微但重大的關鍵:
「角色之間,場景之內,必須要有『態度』。」
態度兩字真是太精準了,
就是這樣,很多時候我在批改學員作品時,
都會感覺到那種「為了交代資訊而存在」的對話,
你知道不對,但又刪不掉,
又不能說角色沒有性格,
也不能說缺乏動機,
過去總說「太僵硬、太單純、太直白」等回饋,
很難舉出寫好或寫錯的差別。
但現在我更明確知道了,
對,差別在態度,
角色如何看待彼此、看待眼前的情境,
是擔心是看輕是有好感還是不信任,
態度幫助我們創造更豐富的潛台詞。
這就是理論書的重要,
學習永遠必須要跟好作品學,
你無論讀理論讀到學通說故事,
但理論幫助我們在看作品時,
能更知道要看的東西是什麼。
如果故事所有問題的答案,都在角色身上,
那關於角色的問題,都在這本書裡。
如果有機會導讀這本書,
這本書也能做為敲開說故事之道好磚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