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為是作家,原來是演說家!(讚揚意味)

以為是作家,原來是演說家!(讚揚意味)

朱宥勳這本《作家生存攻略:技術篇》
對於文壇的環境與作家的工作做了很好的整理,
不但告訴你一步一步入的管道,
但提供你在每個階段的求生策略,
看完更解開了我心中一個千古之謎:
「那些恐怖的編劇費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還記得剛開始接觸影視案時,
曾遇到一名導演來談案子,
一個電影本開3萬
我嚇到下巴掉下來,
因為我同時在做一個微電影案寫手,
約8分鐘的故事,便有3萬收入

但居然有個文學獎得主(還是常客),
已經用這費用與他合作過兩三個案子了。
我聽到名字都傻了,
心想,再怎麼求機會,
這也太自虐了吧。

事後當然沒和那個導演合作,
後續也沒聽說他有成功開案,
甚至那導演在業內現在是聲名狼籍,
(在圈外則完全沒名氣)
至於那位文學獎常客,
很久沒聽到他的消息了。

但為什麼這個「願打願挨」會形成?
原因其實來自於作家們習慣的計價方式:
以字計價。一字1塊。
照這樣來算,一個電影劇本3萬多字,
費用3萬,就顯得合理了。

當然實際的情況是不能這樣計算的
若是凡文字工作必以字數計價,
那文案公司全都要倒了。

但凡存在必有原因。
一門罕見的技藝,例如古蹟修復,
因為市場需求少,
為了維持手藝人的生計,
勢必每個案子的單價就會上升,
如果手藝人一年只能做一個案子,
那這個案子就必須讓他一年養家活口,
不然他就只能另謀高就,
任由手藝失傳。

作家們到底怎麼在書市不良,
版稅低、稿酬也低的情況下,
還能生生不息,甚至養家活口?
宥勳揭開了這個秘密:
作家收入有七成是演講收入。

他在書中教你報價的章節,
其中一個方式是以一個月收入計算,
在他去參與三天文藝營的例子,
報價是每月收入的十分之一,
他假設的數字是八千塊。
這可能暗示了他的收入水平,
也就是每月八萬收入,
以比例推算,像他這樣高活躍度的作家,
演講、評審、活動收入為五萬六,
其他文字收入是兩萬四。
不像他如此活躍的作家,
數字可能就越低了。

作品是「你有技藝、有知識量」的名片
文學作家靠著厚實的知識庫,
在學校邀請、藝文活動等處,
靠分享維生。

但這樣的生態,
明顯少見於大眾文類的作家、
漫畫創作者以及編劇等這些職業。
所以相對的,
這些身份的創作者,
就更依賴案件本身的收入了。

在宥勳的統計中,
出過書的文學作家平均月收入超過5萬
這與我之前提過,
一個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應有的月收入,
其實是相符合的。

雖然這好像會引起另一番論戰:
「創作者不靠創作本身維生,
而是靠周邊知識維生,是正確的嗎?
這會不會是台灣創作品質難以提高的原因?」

但事實是,編劇圈和大眾作品圈,
長期的低報酬情況,
並沒有提升創作品質。
就我所知的情況,因為單件作品報酬有限,
所以能以作品維生的創作者,
大多產量驚人。

我有寫言情小說常據銷售排行榜的朋友,
一年要出四本書,
九把刀也以版稅算過,月月出書,
也差不多就是上班族薪水。
而編劇手中同時籌備多個案子的情況,
也早不是新聞了。

是「慢慢耕耘作品,並靠周邊知識分享維生」,
還是「匆匆趕出作品,以量取勝維生」,
更能創造出更好的作品?
這個答案,還在路上。

但我們或許為編劇與大眾文類的創作者,
找到了另一條生路。
如果文學作者,能夠有大量的活動參與,
並且獲得足以支撐創作的鐘點費,
那大眾作者,難道不行嗎?
我們只能賞析純文學作品?
只能分享台灣文學史?
只能有嚴肅文學的作家論壇?

我相信好的大眾類創作者,
也應該要有好的知識儲備,
好到足以進行知識變現才對。
覺得創作是腦袋空空想到什麼就寫什麼的作家,
就讓他們被淘汰吧。

給大眾文類更高的標準,
給創作者更高的社會地位(通俗小說家為何劣於文學小說家?),
給他們一個新的舞台,
或許,就能將整個環境拉到一個新的高度。

推薦文章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 經典教科書般的作品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的劇情像教科書一樣經典,是非常典型的「局外人捲入式」的結構,過程中幾乎沒有 ...
閱讀更多

影響微電影分享力的六大因素(四)──衝突程度

這是一部HTC蝴蝶機的微電影,故事中有唯美的愛情,但你會不會覺得,好像少了些什麼? 很多人可能第 ...
閱讀更多

【如何加戲】故事架構已經完成,卻需要增加長度怎麼辦?

想請問如果一篇劇本的架構已經完成,但是約略要增加原本的四分之一的分量的話,您大概會如何下手呢?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