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會覺得奇怪,
台灣有不少偶像劇劇本也亂七八糟,
為什麼這些作品會被拍出來,
自己的作品卻永遠和獲獎、補助無緣。
排除毫無自知之明,
自以為自己夠好的情況,
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你搞錯路徑了。
如果你的目標是偶像劇,
去參加電視台的編劇班,
或是試著去找編劇的工作室當助理,
可能會更有機會寫到電視劇。
作品就是商品,
商品有兩種,一種是突破性、開創型的,
就像電動車或FB,
解決了一個舊產品的核心問題,
或用新的產品形式解決舊的消費者問題,
簡單說,做沒人做過的,
成功了,你就開拓一個全新的市場,
成了領導者。
另一種是維持性、瓜分型的,
就像手搖飲料每季推出的不同口味,
還有各種不同的飲料品牌。
這種商品本質上沒有「創造」東西,
只是重覆舊有的成功模式,
靠著舊方法,解決舊問題,
表面上不斷更新,但實際上都大同小異,
只是在維持、瓜分舊的市場。
以影視來說,
前者就是像《通靈少女》、《我們與惡的距離》、《返校》,
後者就像偶像劇與鄉土劇。
就像小說也有《達文西密碼》、《哈利波特》,
也有各種類似元素的仿作,
還有租書店總裁系列。
有人說,編劇很吃人際關係,
這句話是對的,但也不完全對。
如果你的目標是維持性商品,
本來就有一群人在瓜分這個市場,
八點檔每天都需要有人生產,
有人在分那些錢,
為什麼要另外分給你呢?
你如果能成為他們的「一份子」,
那他們自然會接納你,
讓你一起瓜分、維持這個舊市場。
很多人做生意都是這麼做的,
沒有對錯,只有選擇。
就像很多言情小說的出版社也是這樣,
我們出版社就是每年出這麼多的量,
有這麼多的合作作者,
我為什麼要找你一個程度差不多
來取代這些已經合作愉快的作者?
但我們做的是老市場,
有自己的成功模式,
也無法容許你有一個很新鮮、不同規格的東西進來,
除非主管本身真有那種不怕失敗的企圖心。
真想去這市場,就好好喝酒哈腰,
這就是維持性生意的常態。
這是需求與供給的自然現象,
你想加入,就要理解遊戲規則,
而不是拿道德拿理想來抱怨現況,
這和人家玩桌遊玩得很開心,
你想加入,卻在哭說這些規則不好應該照你的規則走,
你誰啊?
至於送案、補助,
理想上是想找開創性的作品,
或有社會價值,但似乎不夠有市場的作品。
所以你拿那種舊市場的東西去送,
幾乎是100%註定送不過。
有人在這個區塊一直覺得有黑箱,
或許多少有一點點朋友的相互幫忙吧,
但整體上還是看作品說話的。
站在老師的立場,
還是會鼓勵學生給自己定一個高一點的標準,
創作者之所以叫「創作者」,
就應該創造一點新的什麼,
如果只會重覆,那和影印機有什麼不一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