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編劇書籍和編劇課程的愛好者,一定對於「結構」這個名詞不陌生,但對於這兩個字實際指的到底是什麼,可能就有點一頭霧水。
小農在開始接觸編劇這門技藝,也對結構這兩個字的定義感到困惑,感覺每個老師、作家口中提到這兩字時,它們代表的意義都不盡相同,彷彿他們說的是「人生」。後來在通常無數的交叉比對和討論後,小農最終終於豁然開朗,其實也沒這麼複雜,實際上是相同值得細細品味的。
結構(Structure),在英文的字義上,用的是和蓋大樓建築學裡的是同一個字。如果把劇本當成一棟房子,結構就如同裡面的鋼筋骨架,無論你房子的外牆、裝潢是怎麼樣的千變萬化,結構的骨架都是相似的。
房屋結構在一開始的用意無它:提供一個最堅固的組合方式,好支撐住整個房子,在添加了外牆、裝潢、家具和無數的踐踏後,可以依然安然無損,屹立不搖。
這就是所有文學結構的根本:起承轉合。一個最堅實的故事組合方式,告訴我們你只要先說什麼,再說什麼,整篇文章就會流暢易讀。
但隨著時代的演進,房子的建造並不只為堅固而已了。人們開始對居住有了各式各樣的需求,要通風、要散熱、要禦寒、要高、要美、要隔音、要防潮、要抗震⋯⋯因此房子的結構骨架開始改變了,為了適應各式各樣的需求,不同的結構誕生了,每個結構都有不同的優點和缺點,也都有適合的材質和極限,文學也是這樣。
我們從小國文教育給我們的,始終是最遠古的「堅固文章」,但文章的功能是多樣化的,用來思辨的、用來抒情的、用來辦公的、用來驚嚇的、用來媚惑的⋯⋯因此不同類型的結構開始產生,而且有粗有細,用來支撐各式各樣的素材和技巧,使整部作品不至於在承載過多的資訊後變得雜亂無章或平淡無味。
而朂終「結構」這件事在時代、哲學、政治、評論家與文學家的努力下,形成了「結構主義」這個美學巔峰(這句話也總結得太總結了吧XD)。後來漸漸什麼事都可以結構一下,做為某某區塊的討論,比如情節順序、整體包裝、角色安排等等。
但跳過複雜的理論不談,簡單一句話解釋結構:結構就是「東西組合的方式」,或用另一個說法,結構就是「你組合了什麼?怎麼組合的?」。
這也是為什麼「結構」這兩個字這麼萬用了,因為劇本當中能夠組合的東西太多了,幾乎你每個選擇都會形成一個組合,一個結構。所以下次當再有老師或文章提到「結構」兩字時,你不用再心慌慌,只要冷靜下來,確認一下,他是在談「什麼東西的結構」。
但結構這件事,和我們的創作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事實上,學會去看懂結構,對於你在創作上或評論上,都會有飛躍性的進步。當你學會這件事時,你也可以開始結構來結構去,在喜歡的女孩或學長面前賣弄一下學問了(喂~)。
為了便於學習,小農建議初學者可以先從三個結構開始練習分析(如果你是創作者,試著把它運用進你的創作中):
一、劇本整體結構。
二、角色設定安排。
三、元素結構的一致。
小農將各別寫作一篇專文來討論這三個結構,當你這三件事都瞭解清楚後,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聊聊「得獎作品怎麼寫」了。
--
寫文不忘廣告,小農10/25(日)晚上將在台北舉辦一場講座,主題是:如何將真實故事改編成劇本?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報名參加,絕對讓你不虛此行!
活動資訊與購票請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