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是,雖然劇情看來千變萬化,但事實上2和3這兩個數字卻幾乎無所不在。 (圖片來源:網路) |
我常和我的學生算數,每次討論劇本時,我常會數著他的劇本當中的某些東西,無論是對話、節奏、劇情鋪排甚至角色,我總是點著點著然後抬起頭來說:「數字不對。」
他們會回我一個「你在說什麼東西啊?」的表情。
但後來他們便漸漸習慣了我這種近乎把劇本當成一種科學在討論的模式。事實上,這確實是一門科學,就像藝術家可以算出所謂的黃金比例1.618,人對於哪些東西「美」或是「不美」,其實在數字上是有些「潛規則」的,但我們常常忽略了。
這是我在常替別人看劇本時發現的情況。有些人天生「戲感」很好,不需要特別去思考,就會很直覺的丟出正確的數字,並且在對的地方上放上對的元素。但多數人可能和我一樣,不是天才但也想說故事,想到什麼寫什麼,結果就是常常「走鐘」,作品潰不成戲。而其中的差異,常常就是「數字不對」。
戲感的培養需要時間,而且你要長時間專注看品質比較好的作品,才有機會養出比較好的戲感。這個過程很漫長,中間也很危險(不知道自己看的是爛片,吸收進去了),數字魔法是一個偷吃步的入門技巧。
2和3,是戲劇當中的魔法數字,如果你是剛入門寫戲的新手,我建議你將這兩個數字時常放在心中,用它們來檢查你的作品,就不會偏離對的戲感太遠。
從結構上來看,三幕劇的經典就不用我多談了(有興趣可以點入我部落格「結構」的標籤查查),「起承轉合」其實也是三幕劇(詳見這裡),所以英雄之旅的十二階段,其實也可以看成「三幕的三幕」,而小到每一個場景本身都是一個三幕,所以整部戲可以變成三幕的三幕的三幕的三⋯⋯如此切割下去。
你只需要記得檢查一下,你的劇本是不是透過連續不斷的「開始(鋪陳)」、「衝突(事件)」、「結束(影響)」、「開始、衝突、結束」⋯⋯組合而成的,你就會發現自己有沒有漏了什麼東西(通常是鋪陳或影響沒寫出來)。但故事越來越緊湊時,前一個三幕的結束,會同時是下一個三幕的開始,所以節奏就變成3、2、2、2⋯⋯的感覺。慢的戲就會保持3、3、3、3⋯⋯
從笑料的操作節奏來看,也是「2」與「3」兩大類型。2就是經典的脫口秀笑料套路「Set and Punch」,先丟出一個刻板印象讓觀眾期待,再丟出一個完全不在期待邏輯內的答案。你隨便找一部周星馳的電影來看,到處都是這種2拍的笑料。
3拍的笑料也無處不在,基本上是2拍的變型。最常見的就是先用兩拍做出一個情境,再丟出第3拍做笑料。2拍的笑點如果連續出現,也會習慣做到3次。同樣的你找一部周星馳電影,或是《生活大爆炸》之類的情境喜劇來數數看,就會明白。
一般的對白或文案也會利用拆成2與3的結構,來創造美感。例如明明就是「我整天在咖啡館」,硬要說成「我不是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好好一句「我寂寞」,硬要說成「哥抽的不是煙,是寂寞。」簡單說是「這世上有特別壞的人」,有趣的說法是:「世上有三種人:好人、壞人、好壞的人。」
當然不是只要拆成2或3,對白就會自動升級。上面的例子其實有融合了其他的修辭技巧,但大原則便是不要一句簡單講完,用2拍或3拍來講會更有戲感。甚至連對白寫到「舉例」,都是寫2或3個例子最適合。
角色安排上,2或3也是基本款,80%以上的作品都是以兩人搭檔(或一正一邪)或以三人組合的方式出現。但說到這裡一定有人不服氣,像慾望城市那樣的4人組合現在可是流行,這就不在2和3的套路裡了吧?
4其實是2的變型。妳如果仔細拆解欲望城市裡的4人,會發現有幾種不同的特質兩兩一組對立,分配在不同人身上。兩個較保守,兩個較開放,兩個較感性,兩個較理性。4的角色設定曾有人利用星座的地水火風來區分,或是春夏秋冬的概念來分類。但春夏其實是較暖特質的直接版(夏)與體貼版(春),秋冬則是較冷特質的直接版(冬)和善感版(秋)。
這其實是建立在二元論上的基礎。理性/感性、熱情/冷酷、體貼/自我、多想/無腦、正義/邪惡、金錢/情感⋯⋯只是做了交叉分配的組合而已。事實上,如果你的4不是2的變型,反而是危險的,因為這代表當這個角色傳達出一種價值時,其他人無法給予對照或回應。你可能要檢查你的故事是不是呈現一種鬆散或是角色面貌模糊的情況。
像是《瑯琊榜》之類的宮鬥戲雖然陣營不少,但主要也是三個派系在爭,其他群體都是這三個派系的延伸,同時還有一個2的組合:「皇帝」與「赤燄軍」,做為整個故事的推力。
包含故事線的設計,也常是2線(主副線、正邪線或兩條均衡角色的線)或3線在進行。
總而言之,2與3在戲劇當中無所不在。剛入門想自學的人,把這個數字放在心上,不只可以檢查自己的作品,當你在觀摩其他人的作品時,也可以研究一下,他們是用了什麼技巧,讓這不變的2與3,變出各式各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