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故事時,常常心中設定是對人物深沉掙扎描寫,動筆完成卻變成像大愛倫理劇,無法駕馭故事,請問落差的原因是?
寫故事有時就像騎馬,你以為你在控制牠,其實是牠在帶著你走,我們常常發生一種情況,故事點子在腦中時感覺很靈光,落筆寫下後卻變得平淡無奇,寫完之後更覺得是場災難,回頭去對照當初的點子,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故事了。
會發生這種情況,原因非常多:
1. 想像總是最美
你的故事其實缺乏足夠的元素去突顯角色的深沉掙扎,我們努力做一份報告,結果老闆連看都不看一眼,當下感覺很差、很深沉、很痛苦、很絕望。但其實在旁人的眼中,也就是一份報告而已,你感覺很強,只是因為你代入感很深。
在戲劇上我們必須找到一些客觀上夠沉重的事件,才有辦法表現出戲劇的張力。你要客觀的做一些調整。
另一種情況是朦朧美,就像照片濾鏡一樣。在想像時因為很多東西都還是模糊的,所以覺得很美好,但實際落筆時,所有細節都開始變得清晰,於是缺點、問題便曝露出來了。濾鏡不見了,痘痘回來了。
2. 被筆法即興帶去其他地方了
這是即興型創作者很常犯的毛病,順著感覺寫,順著聲音寫,順著順著,就遠離了原本的方向。
如果你真的喜歡這種創作法,也享受這種創作過程,那就要經得起重寫。把相同的段落重寫個三五次,讓每次即興帶領你到不同的地方,發現不同的驚喜和可能,再從各種可能性中挑選出最好的。這在故事發想時,其實也是常用的手法。
但如果你想學會規劃故事,想讓故事的結構緊密,就要學會寫大綱。即使是小說,也值得擬定大綱,因為大綱最大的價值之一,便是幫助你替故事定錨。我們投入故事時很容易被各種可能性帶跑,但有大綱在,我們就知道什麼時候脫軌了,而不是總是跟著感覺走。
3. 缺乏平衡與厚度
大愛倫理戲是無辜的,它的目的是勸善,所以主旨可能會顯得露骨,但這種露骨可能正是它的企圖。
但主旨的露骨,有時確實會削弱故事的力量,因為單方向的故事並不符合真實世界的樣貌。純粹的美好、善良,在短片中或許還可以令觀眾買單,但在長片中卻會讓觀眾覺得單薄。
要克服這種單薄感,你需要的是擴大故事的面向。讓衝突的層面增加,個人、人際、社會都有所觸及,角色面向和故事厚度也會跟著增加,故事便不會顯得單薄。
如果你只做單一故事線,又是一個完全勝利的版本,很有可能就會落入一種刻板的說教勵志感。通常為了沖淡這種感覺,我們會抓另一條故事線,讓它和主線呼應,顯示出一個主題的兩面,副線的悲苦會平衡主線的完美。
另一種處理法是做一個「有缺陷的完美結局」,也就是雖然結果沒有盡如人意,但足夠讓主角有繼續向前的動力。韓國電影普遍喜歡後面的處理法。例如《屍速列車》,並不是一個父女脫困重修舊好的完美結局,但在殘缺的現實中,懷孕的女子和女兒卻擁抱了希望與救贖,結局的安排非常巧妙,貫穿全劇又合理。
原本想的不見得最好
最後,不要忽略這個可能性。有時想的太單純,反而越寫越理想,所以重要的不是想的和寫的有沒有一致,而是最後的成果是變差或變好?遠離目標或更接近目標?如果最後結果比預期的更好,那又何必自尋煩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