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客座導演 – 楊易
現在會玩創意的廣告越來越多,而廣告創意最好玩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有時可以不用太在意觀眾出戲的問題(除非是走情感路線的微電影廣告),甚至「故意」讓觀眾出戲,就是廣告刻意的操作手法。
然而,想要真正懂得如何玩弄觀眾的情感,創造出內容上的新意,單靠文案跟劇本去支撐是不夠的,你還需要知道如何使用鏡頭語言,從人類最主要也最原始的外在刺激:視覺畫面 來做文章。今天我要討論的是「非常規景別剪輯」的運用時機與效果,讓你除了在文案之外,在畫面上也能充分挑逗觀眾感官,讓他們被你玩弄得驚叫連連。不免俗的,我們先來看一個廣告案例:
這個廣告腦洞開得非常大,而且廣告人自己拿廣告圈的梗來玩,本來就別有一番好滋味,能滿足一般觀眾的好奇心,更讓同行萬般驚奇,很想問這樣的創意是如何讓客戶點頭的。不過今天的重點不是討論文案腳本,而是鏡頭景別在剪輯中如何去影響觀眾的情感。
什麼是正常(連續性)的景別剪輯邏輯?
連續性剪輯 (continuity editing) 是電影史上的老名詞了,它指的是用拍攝的素材剪輯出一個在時間順序與空間邏輯上沒有違和感的流暢畫面,除了角色的動作要連續,不能「跳剪」(jump cut) 之外,也不宜從一個比較大的景別(例如遠景或全景)直接跳到一個比較小的景別(例如近景或特寫),這樣容易造成觀眾的不適應,也增加「出戲」的風險。所以假設角色動作跟空間走位的連續性都沒有問題的前提下,一場戲的景別應該要循序漸進地越來越小(通常是一場戲的開始),或是越來越大(通常是一場戲的結束)。
再回到上面那支銀之盤壽司廣告,廣告開頭從幾個比較貼近演員(近景跟特寫),構圖也比較好看的畫面切入,讓觀眾彷彿跟女孩子一起置身於下雪天的浪漫氣氛中,但是突然間,景別從原先的近景跟特寫,直接跳到了一個大全景,我們也隨即從原來充滿「代入感」的氛圍中硬生生地跳了出來,同時廣告也揭露了開場欺騙觀眾的假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心情就像是坐了雲霄飛車,從看著女孩而觸發的滿滿幸福感,直接掉到像是在路邊被拋棄的小狗一樣狼狽,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景別大小與觀眾入戲程度的關連性
在電影的鏡頭語言中,越貼近劇中角色的鏡頭,越能引發我們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 的發射,讓我們的潛意識在分析角色表情的過程中,啟動了我們自身的同理感受,情緒也更容易被畫面中的角色牽著走。而相對地,如果鏡頭距離劇中角色越遠,鏡像神經元發射的機率就會下降,身為觀眾的我們好像就沒那麼在乎劇中人物的感受。這時我們會覺得比較客觀,甚至可以說沒有那麼「入戲」了。而在這兩種「入戲」與「出戲」之間的情感轉換,就是銀之盤壽司這支廣告操弄觀眾情感的方式,開頭讓你突然出戲,然後在結尾玩了一次相反的效果,從原本的出戲的狀態再次帶你入戲,而你會注意到,在小朋友紛紛站起來歡呼的時候,景別也從原先的大景別,換成了比較接近演員的小景別,完成了一次進進出出的精彩操作。
其實有非常多的廣告都有這樣玩弄觀眾情感,著名日本廣告樂透7就都會在結尾的時候突然切換到角色的大特寫(加上誇張的BGM),透過這種強迫觀眾入戲的方式,創造出一種違和的喜劇感。先前我在上課時提到的另一支日本補習班廣告,它是在結尾文案轉折處,一樣使用了由小景別突然切換到大景別,讓觀眾突然有出戲感的操作方式,創造出違和(出戲)的喜劇感:
而且這個透過非常規景別邏輯剪輯,創造喜劇感覺的方式,也很常用在電影裡(尤其是喜劇橋段),例如《蟻人》中的經典玩具火車對戰:
文案有轉折,鏡頭設計也自然要有轉折
非常規的景別邏輯剪輯方式真的很有意思,我也鼓勵大家有機會都可以試試看,但是對於一些入門的初學者,我還是建議要先把景別的運用、鏡頭語言的潛在含義,這些攝影上的基本概念先扎扎實實的學好,並且常常練習,然後再開始嘗試一些不同的花樣,這樣會比較好。
下次做拍攝分鏡的時候要記得,如果文案有轉折,鏡頭設計也自然要有轉折,不然就常常可惜了一個好的廣告文案,因為好的創意不只是腳本文字,更需要展現在拍攝的細節中。
*
最後,報個好康給你知!本篇文章作者旅美導演楊易即將現身台北、台中,親自傳授你影片行銷技巧!
你也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嗎?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以下連結,名額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