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在之前談過搞笑的基本技巧,但接下來便產生了延伸的問題:範例之中似乎都是以短篇幅的內容為主,在長篇幅(如電影、電視劇)的故事中,在固定的人物性格與情節合理性下,怎麼設計幽默的橋段呢?
這是一個很廣的問題,卻也是很常見的問題,因為現在無論做什麼類型的故事,都會被要求加入一些喜劇元素,但越長篇幅的故事,要顧慮的東西越多,不太可能像短篇那樣自由的變化角色、主題和情境。
最簡單的方式,便是人設
人物設定做對了,喜感便自然會產生。許多情境喜劇都是從人物開始的,而喜劇人物的設計原則,就是「誇張」與「偏執」。
誇張與偏執其實是很相近的兩件事,偏執其實就是對某件事的執著到了誇張的程度,而一種性格的誇張化,也常與偏執連結在一起。
如《生活大爆炸》中的四個男角,都是誇張的科技宅,其中一個是強迫症,一個是色情狂,一個是恐女症。而女角相對於這四個男角,就成了科學白癡。
喜劇與正劇的差別是,正劇中的強迫症、色情狂、恐女症、腦子笨,大多都會感到困擾與為難,而喜劇人物卻理直氣壯。我們可以說,喜劇人物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聊聊輕喜劇
但你可能會說,但是我寫的是正劇啊,角色不能這麼不現實,該怎麼辦?
這就是我們常聽到的「輕喜劇」。輕喜劇與荒謬喜劇的差別,其實就在偏執程度的強弱。
在輕喜劇中,角色會有一些怪癖或缺陷,但不至於像荒謬喜劇那麼嚴重。例如《今生是第一次》裡的男主角,雖然有點像機器人一樣的有原則、孤僻,但絕不會認為他會像《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那麼瘋狂。
而像《鬼怪》裡活了900多年的男主,有著明顯不符合出身及年齡的幼稚(地獄使者也一樣),這些性格上的缺陷與對生活的常識不足,便成了喜感的來源。
真實人生之中,本來就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人,輕喜劇便是適度放大這些特徵,而荒謬喜劇則是過份放大。
這便是喜劇在設定上的「準備+出手」,準備便是「一般人該有的狀態」,出手便是「藉由放大超出觀眾預期」。真實人生中如果真的出現輕喜劇個性的人,我們都會覺得這人很扯,而荒謬喜劇如果真的出現,我們會覺得他瘋了。
人設已經定了,怎麼辦?
但你說,說這些都來不及了,你的戲早已經開跑,人物設定都定了,該怎麼辦呢?
無論你是之前沒弄懂,或是接棒要救火,在原本沒有喜感的故事中想要增添喜感,就要靠一些外力的支援。
有聽過甘草人物嗎?就是專門用來搞笑的人物。你會發現傳統正劇中,都會刻意安排一兩個帶有輕喜劇色彩的角色,以主角的好友或是家人之類的身份出現,藉此來調劑太過嚴肅的故事。
第二種手法,是創造尷尬情境,角色一尷尬,觀眾就發笑。試著營造一些尷尬的情況,例如與小三約會被女朋友撞見、才發了毒誓要減肥就遇上鹹酥雞攤,肚子還不爭氣的叫、回到家看到家裡坐著一個陌生人……
有些情境視你處理的方式,可能會變成正劇也可能會是喜劇,其中的差別,就是尷尬。角色尷尬,就好笑,角色認真,就嚴肅。
像與小三約會被女友撞見,如果男生覺得尷尬,找各種奇怪的理由解釋,用各種古怪的方法避免被發現,就是喜劇。如果男生認真想上前解釋,就會往嚴肅的正劇發展。
同樣的,家裡坐著一個陌生人,如果主角的反應是尷尬,覺得這人很奇怪,那就會往喜劇發展;而如果主角的反應是恐懼,覺得這人很可怕,那就會往正劇發展。
理解這樣的可能性,可以幫助你跳脫原本的思路。很多人寫不出有趣的戲,是因為本身的個性太認真了,所以筆下的角色面對眼前的情境都太認真反應,導致原本有喜劇潛力的場景,也都成了嚴肅的正劇。
利用情境的「準備+出手」,準備是「正常人該有的反應」,出手是「因尷尬而產生的錯誤反應」。我們因為角色反應的荒腔走板而發笑。
漸進式改變角色性格
但如果你不找機會漸漸將角色的性格轉向有喜劇的潛力,而一再一再利用情境來創造喜感,你會陷入疲乏,覺得自己沒梗可玩。
理想的作法,是發展角色的弱點,建立出角色輕喜劇的面向。角色的尷尬如果只是情境使然,沒有進入到性格之中,觀眾笑完就沒了,但如果你利用情境,帶出角色原本沒有的弱點與面向,把尷尬建立在角色的弱點上,你就可以常常玩弄角色的弱點。
如前面發了毒誓減肥就遇上美食當前,你的角色可能原本是沒有這個面向的,但因為這個情境,他多了一個「一直想減肥卻又無法抗拒美食」的性格面向,於是之後無論你在進行什麼情節,只要在這角色面前提起食物,角色的為難便自帶喜感了。
嚐試順著角色本來的性格,去替角色塑造一兩個弱點或偏執的部分(偏執其實就是一種弱點),例如他本來是個孤僻的人,但他一個人時到底在幹嘛呢?於是我們發現帥帥的男主,其實私下都在看少女漫畫,而且還能背誦出作品裡的台詞。
這個小癖好,要是被旁人發現了,會發生什麼事呢?如果他安排好行程,要參加漫畫的作者簽名會,卻發生了原訂主線劇情要使他趕去的事件,他又會怎麼在這兩難中取捨呢?這都是在不影響原本故事架構下,可以幫助你在設計場景時增加喜感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