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社會議題設計成故事?議題故事設計該怎麼做?

許多人想編劇,都是因為受到某個社會議題的刺激,或是生活中一些事件的啟發,但當要落筆時,卻又發現很難將它寫出故事設計了,或是寫出來了,好像只是事件本身的流水帳,這篇文章,便要以一個實際的案例做簡單的議題設計示範和編劇技巧,教你怎麼思考、設計你的故事,好把社會議題設計包入你的故事中

社會議題設計前,區分「議題」、「事件」與「故事」的差異

社會議題設計前,議題本身是沒有事件的,它是一個大概念,是「諸多事件去除細節差異後的共通點」。例如重男輕女、校園霸凌、隔代教養等等,所以你從議題出發,往往找不到故事,我們常常只是把議題「直接演出來」,但便會落入老套、了無新意。

例如要講職場的重男輕女,我們就會安排一個男主管,重視男生的意見、給男生升遷機會,而忽略女性的表現。你會發現一百個寫職場重男輕女的人,有九十九個人都這樣安排,毫無新鮮感可言。

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因為缺乏獨特的細節。所以親子衝突永遠是聽話與追夢,表現孝順永遠是媽媽累倒在桌邊,兒子替她加外套。太專注在「講議題」,就失去故事設計獨特性,因為議題本身就是去除獨特性的概念。議題出發寫成的故事,也容易變成平鋪直敘,缺乏變化,成了論說文,而不是戲劇。

而容易受生活啟發的人,常會去追逐某個有意思的情節、事件,但卻沒有去思考事件背後的議題可能會是什麼。例如在看書時,看到民間有一種「吃神像」的治病習慣(挖神像底部的土當做藥),覺得很酷。然後就寫一個故事,說有個村子裡的人生了病,挖神像底當藥吃,病就好了。大家因此都來挖神像,吃著吃著,就把神像吃光了。這當然是一個聽起來「有感覺」的情節,但它想說什麼?一群人把神像吃光光,那又怎樣?事件本身雖然有意義,但無法形成一個故事。

要有好的故事設計,就必須從事件中挖掘出議題(主旨)來,例如,這個事件因為有神像,所以似乎有談「信仰」的潛力,但是它要談信仰的什麼?你要找到適合的議題,將事件做適度的調整。所以,光有議題,或光有事件,都是不足夠的。要成就一個故事,甚至是「好故事」,需要有更多的條件和加工。

故事設計的主旨=議題+態度

我們這裡就以一個實際的案例,來示範這個探索的過程(原文請見這裡)。這個案例提供了一個議題(職場重男輕女),同時又有一個有趣的事(換名實驗),看起來好像一切具足了,但這樣就能寫成故事了嗎?還不夠,要形成一個故事,我們還需要「角色歷程」和「對這個議題的看法」。

什麼叫角色歷程?就是角色的轉變。

故事設計中,需要角色的內在改變,需要角色有所成長。所以我們要尋找一個人物,做為故事的主角。

那什麼叫「對這個議題的看法」?也就是你個人的觀點。這個換名實驗是一個「現象」,但你怎麼看待這個現象?是覺得「這個現象說得真對」,還是「我覺得這個現象背後,有更深的東西」?如果你覺得「這個現象說得對」,那你放入角色歷程的目標,就是要讓角色「體認到這個現象」。角色可能會從「不覺得歧視存在」到最後意識到「歧視其實無所不在」。《逃出絕命鎮》便是這樣的觀點,故事對於白人對黑人的歧視是悲觀的,覺得「掛在嘴上的沒有歧視,其實是最可怕的歧視」,而最終它用一個恐怖事件來表現這個觀點。如果你的觀點是像這樣「比較政治正確」、「比較常見」的態度,那你故事的重點就在事件夠不夠出色、有說服力,並且在情感面做出高分。重點在「表現手法」的出眾。

議題設計中,更深入的觀點

如果你對這個事件存疑,覺得「這個現象存在,但這件事遠比這事件複雜」,那你就要延展這個事件,以這個事件為起點,來進一步帶出你的觀點。例如,你可能會覺得,雖然重男輕女確實存在,但也可能是這個女生本身有問題。想想看,如果我們今天撇開性別,一個新人編劇掛上知名編劇的名字,他的意見會不會變得比較有份量?反過來說,一個知名編劇,掛上新人編劇的名字,是不是被人看輕的機會就大增?更進一步說,這世上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複雜情況,有的人因為重男輕女而沒有獲得應有的機會,但有的人明明自己能力不足,卻把一切都怪罪到重男輕女上,而不願意檢討自己。所以你可能有一個更複雜的觀點,叫做「歧視確實存在,但面對歧視的態度,才真正決定你的高度」。

社會議題設計所需的主旨優劣

這便是一個相對「出色」的觀點,因為前面的「歧視確實存在」這樣的觀點,比較常見。但後面的觀點更細節,而且更接近真實的情況(因為確實也有不歧視的人,或是被歧視也能使人另眼相看的人存在)。這不是「誰對誰錯」問題,是單純就觀點的深入程度和複雜度討論。並不是比較樂觀的觀點,就必然比較優秀(雖然一般觀眾會比較喜歡)。悲觀的觀點也可以有複雜性,例如「雖然也有不歧視的人,但他們往往也會成為被歧視的一群」。

《逃出絕命鎮》本身就屬於這種較複雜的例子,它不僅表現了歧視,還用「大量的讚美」來包裝它,告訴我們「歧視並不僅僅只是貶低,有時也來自偽裝的讚美,甚至真誠的讚美」(劇中的白人是真心崇拜黑人的身體能力,只是卻是以一種對待道具的態度去看待黑人)這個地方我們也只單純的討論「觀點」的優劣,而不是「故事」的優劣。因為有時尋常的觀點也能說個好故事,而特殊的觀點也能說得很糟糕。這又是另一個大哉問了,未來有機會再另文討論。

社會議題設計所需的主旨平衡

但有時,為了表達一個深入的觀點,會帶來誤解。如我們要設計上述的觀點,我們可能會把故事設計成一開始女主角透過這個換名實驗,證實了女性歧視的存在。但事後她發現,其實真正造成她被貶低的,是她的能力和態度真的有問題,她只是把歧視當成一個藉口,什麼事都怪歧視,而沒有真正的檢討過自己。

這個議題設計雖然清楚表達了觀點,但卻有被誤解的風險:「所以,你是想說,歧視其實不存在,社會會重男輕女,是因為女性自己不爭氣?」意識到這個風險,編劇為了平衡、補強這條故事線在主旨展現上的不足,就會額外設計一條「支線」。我們可能安排另一個有能力的女配角,最終仍然因為歧視,而不得不退出職場。利用這條社會議題設計的支線讓觀眾看到,嗯,雖然女主有女主的問題,但歧視這件事仍然是必須被正視的。

從思考主旨,到發展故事

發現了嗎?我們這個社會議題設計是怎麼被架構起來的?其實都是隨著挖掘觀點,以及思考如何與角色的角色歷程結合,進一步發展出必要的情節。所以今天你如果想談一個議題,應該要先尋找適合的事件,來創造出吸引人的噱頭和新鮮感。同時,你也要深入思考這個議題,尋找你覺得適合的觀點態度來切入。

接著,將這個觀點態度,和主角的角色歷程結合在一起。藉由角色的內在變化,來展現你想談的觀點。(先覺得歧視,透過事件證明歧視,最後發現歧視不只是來自性別,最後克服了自己的缺點)最後,考慮支線,來支持你的觀點,或是平衡、補強你的觀點。

推薦文章

韓劇《我的新創時代》結局這樣寫其實會更好?!13-16集劇情解析

韓劇《我的新創時代》結局這樣寫會更好?!13-16集劇情解析

今天我們終於來到了《我的新創時代》的最後一部解析,我們要來聊聊13-16集,這部韓劇的最後一個階 ...
閱讀更多
【結構力】鏡文學百萬大獎得主來了!律師編劇親授法律題材故事創作技法

【結構力】鏡文學百萬大獎得主來了!律師編劇親授法律題材故事創作技法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3/5/31 《原子編劇課夏季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
閱讀更多

經典與爽片,其實就差這一線之隔

近年來,好萊塢的吸金模式大致上是敲定了。如果你認真觀察,便會發現動作、驚悚、大場面的作品,數量遠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