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了《蒼鷺與少年》嗎?有沒有人跟我有一樣困惑,包含看了《神隱少女》,一直都弄不太懂這個故事好看在哪?為什麼這麼紅?然後必須去看好多好多的解析,最後得到一個結論:說故事就要這樣說才叫大師。
今天剛好藉這個機會聊一聊這種「藝術就是看不懂」的迷思。
說故事的技藝其實有很多流派,就像繪畫有很多風格那樣,有的寫實有的印象有的抽象,除了我們很熟悉的三幕劇與一些結構討論,其實故事一直都有一個很常見,但較少被系統化討論的流派,我將它稱之為「隱喻敘事」。
這種敘事傳統在中西方歷史都很常見,在過去君權時代,文人總有些難以直接明說的事情,或單純不方便明說的八卦,於是便把實際的情況透過故事的形式,變成了流傳民間的神話、寓言、童話。
對於明白你在說什麼的讀者聽眾,就會心照不宣的享受你的故事,對於不明白你在說什麼的,一方面仍然可以享受你的精彩情節,當成一般尋常故事在聽,但有機會在私下與人談天時,理解到故事背後的隱喻,明白了某段達官貴人八卦。
這種敘事傳統,與我們說故事「不要說太白」的美學相合,因此就算到了現代,仍然是許多創作者愛用的故事技巧,有時隱喻的是歷史,有時隱喻的是某種人際關係,有時隱喻的是某種社會階層等等,增加了故事表面的情節背後,更豐富的層次。
因此遇上一些「看不懂」的作品,其實只是因為你缺乏了解析作品的鑰匙,不知道它在隱喻什麼。透過理解之後,就會在觀影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樂趣。
隱喻敘事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因為作品本身本來就是自由的,現代講求「作者已死」的美學,作品可以任由讀者解釋,實際情況也是我們常常不見得被「整部作品」感動,而僅僅只是某個場景打動了我們,哪怕我們的理解跟作者的企圖,甚至跟整部作品都缺乏關聯性,但這份專屬於我們自己的感動,是真實存在的。
享受故事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面對同個故事,都有機會獲得不一樣的收獲。
隱喻敘事可以創造出更多的詮釋空間,讓讀者自己腦補自己喜歡的理解,有些創作者甚至不喜歡說明自己最初的企圖,因為作者對作品的話語權太大了,作者一講,就等於出現了標準答案,任由讀者想像的可能性就被削減了。
回到我們一開始的主題,為什麼初學者不該與宮崎駿學說故事?因為這就像你學畫畫,一開始就去學畢卡索一樣,常會基本功沒學好,走上了歪路。
但就像畢卡索其實素描畫得很好,完全掌握了寫實的技藝一樣,宮崎駿前期也有許多作品,在基本敘事上都相對紮實,例如《龍貓》、《天空之城》等等,如果去學《神隱少女》,甚至是《蒼鷺與少年》這種私貨滿滿的作品,恐怕會留下不少誤解與怪習慣。
總體來說,想做這樣的隱喻敘事,建議還是要顧及作品的娛樂性,大致上要留意幾個重點。
一、看得懂
很多初學者提交作品,經常會有許多「創作理念」,但故事本身卻乏善可陳,甚至隱晦難解,以為這樣是大師風範。
可殘酷的現實是,會有人洋洋灑灑去做解析,是因為那些人是大師,他們已經有過去作品累積的知名度,使大家願意去解謎、腦補。設身處地想想,若是一個名不經傳的作者,你會硬是把難以理解的故事看完,想辦法去理解背後的理念,還是選擇去看更有趣的東西?
我們都是殘酷的讀者,所以不要認為自己當作者時,自己的讀者會變得溫柔。
二、要重視看點
如果不想受整體結構束縛,那就該專注提供有趣看點,讓觀眾哪怕無法理解整個故事,但在過程中都獲得樂趣。
以《神隱少女》為例,許多人喜歡開頭父母偷吃供品,結果變成豬的片段。也有許多人喜歡無臉男,但以整個故事來看,這兩者都有點「前不著村後不著店」,動機模糊、段落在整體故事的功能不明。
但做為一個單獨的場景,本身有趣,可延伸的寓意豐富,放下「想去弄明白」的念頭,光是情節本身,就足以讓孩子們哈哈大笑哇哇大叫。
我覺得宮崎駿深諳此道,在看過多部他的作品後都會有熟悉感,總有東西在崩塌,總有蹦蹦跳跳的小物,總有少話堅毅行動派的少年少女,用激烈的行動抓住我們的目光。
三、普世議題,新的觀點
《蒼鷺與少年》是一部接近私人回憶錄的作品,像這樣的隱喻對象幾乎是大師的專利。
不是說初學者不能做自己的人生,有太多作品都是作者個人經驗的轉化,但它們都是明著當故事說,更不會只聚焦在個人經驗,而是透過個人經驗處理普世的議題。
普世,才容易有共鳴,也才更容易讓觀眾能夠參與解碼,我們不需要透過理解作者生平,或是理解某個艱深的理論,我們能從情節中見微知著,像《寄生上流》透過一家人的故事,隱喻了整個社會的貧富階級問題。
如果追求更高,就需要提供新的觀點,當我們聚焦在貧富之間的矛盾時,《寄生上流》帶我們看見了窮人比誰都更努力,窮人相殘的殘酷現況。
就像《芭比》透過娃娃的旅程談自我認同,而且不只停在「女性當自強」的層次,而進一步的看見女權被當成商品,以及對男性的反歧視等等議題,新的有力觀點總是令人著迷。
講到這裡,相信你已經感覺到,它跟我們常談的「主題」是很相似的,是某個潛藏在角色情節表面之下的東西。我們也常能在理解隱喻的對象後,更明白作品真正在處理什麼。
我們也會發現,其實隱喻敘事跟傳統結構敘事並不矛盾,就如同我們曾經討論過的看點派與結構派不矛盾,藝術與商業不矛盾一樣,只是通常要兼顧難度會上升,需要花上更大的心力,導致大家常常習慣依個人喜好偏廢。
都理解學習後,就會知道哪些是創作者的任性,哪些才是我們可以追求的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