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 故事 的「角色、情節、主旨」

我很訝異這麼多人對於
「角色、情節、主旨」的一體性這麼無法把握,
我覺得大家可能把這件事想難了,
這只是一個理所當然的現象。

什麼叫 角色 情節 主旨 的一體性?
其實很單純。
今天有個媽媽,
為了救自己的孩子,
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什麼?
我想多數人都會回答:
「一個偉大的母親。」
「親情真偉大。」
「母親愛孩子,勝過愛自己。」

這是誰教我們的嗎?
沒有,這是一個自然產生的感想。
故事的角色(母親),
故事的情節(為救孩子犧牲自己),
自然就會讓我們產生主旨(母愛偉大)。

當我們把角色從母親換成老師,
我們就看到「老師真偉大」。
當角色換成情人,
主旨自然就變成「愛情真偉大」。
如果情節反過來,
母親為了救自己而犧牲孩子,
主旨就成了「人都是自私的」。

所以這三者的一體性是一種規定嗎?
不是,這是一種自然現象。
你今天看到窮人做壞事,
就說貧苦使人墮落;
你今天看到富人做壞事,
就說財富使人腐敗。
人很容易被現實說服,
看到什麼就體會到什麼。

所以「創作很主觀,一百個人看會有一百種體會」,
這種說法本身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當然無法決定讀者的感想,
以母愛的故事為例,
有人覺得很感動,
有人覺得很老套,
有人覺得很假掰,
有人覺得孩子很不應該,
有人覺得母親太傻,
但所有人看到故事想傳達的東西是相近的,
只是感想不同。

我很常舉龜兔賽跑的故事為例,
我們哪需要文筆?哪需要台詞?
但每個人讀這故事得到的主旨都是相近的。
我上述舉的母愛例子也是一樣的,
角色加情節就決定了主旨,
這就是一體性。

如果一個人整天抱怨自私自利做錯事都怪別人,
然後突然對你大喊「我愛你」,
你會因此而感動,還是覺得這人很鳥快滾開?
如果有個人發表了一場很感人的演說,
私下卻沒做到自己說的事,
你覺得這人很棒,還是覺得這人講幹話?

所以當我們熱血沸騰寫完了三萬字後,
請冷靜下來看看我們的角色到底做了什麼。
這個角色,做了這些事,最後是這個結果,
我們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這個體會是我們能認同的嗎?
這個體會是我們想表達的嗎?
如果連我們自己這關都沒過,
我們又怎麼期待觀眾會讀懂呢?通靈嗎?

這部分是基礎中的基礎,
弄明白了,才能進一步弄懂什麼叫
「把握故事的核心」。
(這部分我們留到下一篇再談)

推薦文章

【團隊合作】編劇如何面對製片與導演?

每次接觸到一個新案子,心中浮現的編劇都是像這樣。 但每次案子開始跑,實際發生的情況卻比較像這樣。 ...
閱讀更多
神秘不等於謎團,《抽絲剝繭》的誤區(無雷)

神秘不等於謎團,《抽絲剝繭》的誤區(無雷)

大家新年快樂。 趁著年末空檔看完了我期待已久的《鋒迴路轉2》, 實在是難掩失望之情。 有參與12 ...
閱讀更多
【市場力】創作者必學!讓業主買單的類型小說創作心法

【市場力】創作者必學!讓業主買單的類型小說創作心法

【本篇文章為課程助教於2023/9/27《原子編劇課秋季班》之課程精華筆記分享】 講座介紹 ●【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