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做 劇本分析 ?解構劇本的能力不足或抓錯重點,該怎麼學習?
什麼是結構?
編劇的創作工具是「結構」,好的劇本就像一個精密的機械表,看上去雖然是渾然天成,但實際上是由許許多多零件,以精準的角度組合而成。
為了能夠瞭解這「渾然天成」是如何辦到的,我們需要跳脫純粹觀眾的角度,以工程師的精神做作品進行「解構」,才能幫助我們瞭解編劇在作品底下安排的機關與巧思。
因此,良好的解構能力,是幫助我們從大師作品中學習成長的必要能力。
而要學習解構,必須要先瞭解結構。
結構是指「組合的方式」,更進一步的說,結構包含了兩個部分,一個是「選什麼零件」,一個是「如何組合」。我們先從零件開始談起。
劇本結構中的零件
戲劇是生活的濃縮,劇本結構中的零件包羅萬象,只要是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幾乎都可以成為零件的一部分。如果要把它們分門別類,大致可區分為:世界觀、時空、情境、角色、行為。
一、世界觀
同樣的一件事,例如殺人,放在現代社會的世界觀是罪惡,但放在崇尚暴力或戰國時代的世界觀,可能變成英雄的表現。這裡我們就看見了世界觀在結構中產生的影響,同樣安排角色殺人,在某些情況下會讓觀眾反感或害怕,某些情況卻會讓觀眾欣賞。
世界觀可以再細分成:科學法則、歷史、文化、法律。這個順序是有邏輯的,一個世界本身存在某種科學法則,有沒有魔法、人會不會飛、時空能不能穿越、人死能不能復活……歷史、文化、法律都會建立在這個科學法則之上,十億年前人可以生活在海底的世界觀,十億年後人也依然可以生活在海底。
如果這件事改變了,那就是歷史了。歷史指的是發生過的事,原本生活在海底的人類,因為某件事,導致人們被迫離開海底,來到陸地上生活,這是歷史,會影響文化與法律。只要發生過的事都是歷史,大到世界局勢、國家組成,小到一個人的感情史,都是戲劇中的歷史。
歷史會形成文化。文化指是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和價值觀。而文化又會再影響法律,法律指的是明確的行為規範。
《可可夜總會》裡主角的家族之所以討厭音樂,便是因為家族的歷史,這個結構使他們雖然生存在一個熱愛音樂的世界,他們卻視音樂如邪惡的髒東西。於是他們家有著自己獨有的文化,也因此產生了家族裡的法律:「絕不能接觸音樂」。而主角的喜好卻明顯抵觸了這條法律,所幸外在的世界還留給他一些關於音樂的養分,於是就形成了他偷偷摸摸的追夢之旅。
如果今天全世界都討厭音樂,《可可夜總會》裡追求音樂的主角,會產生什麼不一樣的旅程?這似乎就成了一個與世界對抗的故事,主角偶然間感受到音樂的美妙,試著與其他人分享,卻遭到無情的否定,他要如何守護自己的熱情,進而影響世人的價值觀呢?仔細想想,這和《飢餓遊戲》中,主角想挑戰全世界都視為「正常」的殘酷遊戲,是否有某種異曲同工之妙?
而你也發現我們其實也才把「世界觀」這個零件做了一點點小變動而已,故事就已經全然不同了。
我們可以藉由變動世界觀裡的零件,使劇中人物產生各種不同的行為與想法。在一個「科學法則」只存在黑與白的世界中,一朵彩色的花,可能就是最無上的寶藏了。人們可能為了爭奪這朵花,產生了戰爭,寫下了殘酷的歷史。從沒見過這朵花的人,靠著想像力編出了一個又一個關於「彩色」的神話。而想獨佔彩色的統治者,頒下了法令,敢私下擁有色彩的人,唯一死刑。有一天,一個長著金黃色頭髮的嬰兒誕生了,他的家人又驚喜、又害怕,為了讓嬰兒活下去,他們用墨水將他的頭髮染黑,偽裝他是一個正常的孩子。直到有一天……
你看,我們有需要去煩惱導演怎麼拍?演員怎麼演嗎?這個故事的特殊性來自哪裡?「結構」。
請原諒我不厭其煩的重覆強調,因為如果我不這樣雞婆的指出來,實在很難說明清楚到底「編劇說故事的工具是結構」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希望能透過這樣的指示,幫助大家更明白,其實你老是計較腦中的畫面,老是煩惱故事好像千篇一律,老是覺得為什麼別人的故事比較特別……那是因為你不懂結構,不懂得一個故事當中能玩的元素有這麼多這麼多,以為你只能去計較角色到底是走三步還是走兩步,那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不懂結構的編劇,就像肢體、聲音沒被好好開發的演員,明明擁有珍貴的武器,卻不懂得好好運用。
二、時空
第二個結構的大類別是「時空」,也就是時間地點。時間有三個部分,時代、故事跨度、場景時間。地點則有兩個部分,故事環境和場景地點。
「時代」是指整體故事發生在歷史的哪個區塊,是原始時代、中古世紀、二戰期間還是未來世界?這個部分和世界觀有交互影響,也自然會影響情境、角色和行為。一把左輪手槍在中古世紀是神兵利器,在未來世界可能像個玩具。
「故事跨度」是指整個故事「實際」的時間長度,2小時的影片(或13小時的電視劇)是講了三個時代的故事?一個人的一生?十年?一個月?一天?2個小時?故事跨度的不同,也會對整體故事的重點、說故事方法、角色狀態等等產生影響。
「場景時間」是指故事某一個場景當下的時間,這個時間當然又可以再細分為「自然時間」和「特殊時間」。自然時間就是白天晚上黃昏幾點鐘,特殊時間是指早餐、情人節、開會等等。
地點部分,「故事環境」是指故事的整體環境,是一個國家、一個小鎮,或一座監獄。這個環境的狀態是什麼?進步還是落後?乾淨明亮?狹小髒亂?富麗堂皇?整潔卻令人感覺冰冷?
「場景地點」是指故事某一個場景當下的地點,地點又可以再細分為「自然地點」、「特殊地點」和「地點狀態」。自然地點是「客觀的地點」,如教室、操場、公園等等。特殊地點就是「主觀的地點」,如兩人的秘密基地、第一次見面的河堤等等。地點狀態指的是這些地點的不特定情況,例如「公園」、「下雨的公園」、「熱鬧的公園」是不同的狀態。
「故事環境」是一種大範圍的常態,「場景地點」則是小範圍當下時空的情況,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交互作用。例如「一條黑暗、髒亂的小巷」,是在一座「乾淨明亮看來進步的大城市」裡,還是在一座「破落的貧民窟」裡,產生的感覺就有本質上的差異。
三、情境
「時空」指的是客觀上的時間地點,而「情境」指的則是主觀上在這個時間地點發生的事。
例如同樣是在平常上班的公司辦公室,每天早上例行性會開的晨會,但今天正因為一個失敗的行銷案在做檢討,這個會議相較其他時候的晨會必然不同,相較於正為了公司業績成長而表揚的會議更是不同。
所以相同的時間地點,不同的情境,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主角要被裁員的消息,是在哪個情境底下得知,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是在一片愁雲慘霧的檢討會上被告知?還是在一片歡樂的表揚會上被告知?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情境也分「故事情境」和「場景情境」。上面的例子中便是場景情境,指是沒有前後文,當下的情境。故事情境指的是有前後文的狀態,例如「失戀的第二天,失敗的檢討會上,被告知被裁員」和「交到男友的第二天,失敗的檢討會上,被告知被裁員」,這兩者的情境是不同的,尤其當告知她被裁員的主管,便是主角男友的時候,這情境就變得更複雜了。故事的巧妙與千變萬化,也正是在這「前後文」的設計之間。
四、角色
再來便是「角色」。正所謂人帥真好,人醜性騷擾,同樣的世界觀、時空、情境,角色不同,產生的意涵就大不相同。角色的細分大致可分為「社會」、「人際」、「個人」和「真我」四個區塊。
「社會」的部分,包含年齡、外型、職業、經濟條件、社經地位、種族等等,一切「陌生人認識他、評價他」的元素。需要強調的是,在許多新手的作品中,「外型」常伴隨無謂的細節,如藍髮、灰眼、長睫毛……除非故事的世界觀中,「藍髮」、「灰眼」有絕對的獨特性(如之前舉的黑與白的世界的例子),否則這些元素基本上都不屬於結構的一部分,無法在故事當中發揮任何作用。
哈利波特除了額頭上那道閃電疤痕之外,說真的他就算長得像蔡阿嘎,對故事也沒有影響。「外型」指的是會造成社會評價上的差異,以及對性格產生聯想的元素,例如特別帥、特別矮、胖子(真不想承認)、髒亂的頭髮、光頭的正妹……直接一點說,外型要構成「某種異常」,才構成結構上的差異。
想想看,一個胖子跑得飛快和一個健美先生跑得飛快,感覺會一樣嗎?當然不一樣。但紅髮、黃髮、金髮、綠髮的人跑得飛快,感覺會不一樣嗎?這就是結構與無關結構的差異。
「人際」指的是他的人際組成。家裡有幾個兄弟姐妹,已婚未婚離婚喪偶?朋友多嗎?
「個人」指的是他的個人獨特性。個性、能力、興趣、生活方式、價值觀等等。個人會有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包含自己的科學法則、歷史、文化和法律。像超人,他身上特殊的能力(科學法則),使他有特殊的成長過程(歷史),形成他獨特的價值觀(文化)以及他的處事原則(法律)。
每個角色以個人為核心,向外形成人際與社會,而社會與人際也會反過來影響個人,漸漸形成一個平衡,這是正常人類的真實心理形成過程。許多新手在設計角色時習慣忽視這個交互作用,導致角色的可信度受損,進而造成故事的可信度受損。
「真我」與「個人」的不同,在於「個人」是外顯的、自覺的,而「真我」則是隱藏的、不自覺的。例如很多人可能一直都覺得自己沒有種族歧視,直到有一天被迫和一個黑人關在一座電梯裡10個小時。有些人以為自己勇敢,但實際上膽小,有些人則相反,平常時顯得懦弱,但當事情發生時,他不自覺的挺身而出。
角色有另一個特殊的存在,就是無生命的角色,也就是大家習慣稱為「道具」或「寶物」的東西,例如魔戒。魔戒雖然沒有生命,但你會發現它有一個社會的評價,有人際關係(屬於誰,又流落誰手上,誰是合法持有者,誰是非法掠奪者),也有與角色之間的互動,有些角色怕它,有些角色渴望它,有些角色可以對抗它。你會發現魔戒和很多故事裡的「公主」是類似的存在,就像現代故事中的「核彈」其實和古代故事中的「被封印的魔王」是類似的存在一樣。道具也是角色。
角色和角色之間會產生交互關係,而他們的交互關係又會隨著他們各自的結構不同而不同。例如一個樂觀的老黑人與一個悲觀的年輕白人之間的戀情,和一個樂觀的老白人與一個悲觀的年輕黑人之間的戀情,在各種意涵和可能發生的情節都是完全不同的。我還沒有說明誰是男的誰是女的喔,還是兩個都是男的或女的呢?你看,這變化如此多端,實在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大家都這樣寫」、「你就這樣寫就對了」。
五、行為
最後是「行為」,也就是角色實際上做了什麼。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行為本身就是行為,會帶來完全相同的意涵。但像前面提到的殺人的例子,隨著世界觀的不同,相同的行為,有時是罪,有時是英雄,更何況還要再加上時空、情境和角色種㮔的影響。
我們終於大略講完「零件」的部分了,後面「組合方式」的部分就講快一點。
如何組合零件
我們在講零件時,其實就已經談到一些組合的部分,看到不同組合的不同影響了。細節來看,每個角色都是一個組合(真我個人人際社會),角色和角色之間,就是組合與組合之間的互動。角色和角色和情境和時空……這樣講下去就討論不完了。
所以一般我們在談結構時,基本上會從不同的方向上來討論。在討論整體故事時,談的是角色、情節和主旨的組成。這三個元素之間兩兩各有不同的互動關係,角色與主旨、情節與主旨、角色與情節。
單談角色時,談的是他四個層次的互動,以及和其他角色的互動。但因為沒有情節,就沒有塑造角色和使角色變化的舞台,所以就會自然討論到情節。
在討論情節時,談的是場景和場景的組成。場景包含了時空、情境和角色,隨著你所安排的場景組成不同,能夠產生的行為,以及行為所代表的意義都會不一樣。而場景和場景所組合的順序,先放這場還是先放那場,也會創造出不同的感受和效果。
在較長的故事中,依照情節所承載的內容不同,會有不同的故事線。與主角相關的,故事最主要的外部事件,就是所謂的主線。除了主線以外的,全部都是副線。
在這些大區塊都拆出來之後,我們還會看這些所有的選擇,是不是都指向同一個情感或結論。如果是,就顯得整體故事結構相當的一致、完整;如果不是,就看矛盾的地方是不是值得玩味,如果耐人尋味,同樣是一致、完整的佳作。如果所有的選擇是雜亂無章的,我們就會說它結構鬆散、混亂、有瑕疪,太嚴重的我們就會說它結構崩壞了。
怎麼樣的劇本結構是好的?
好,談到這裡,似乎缺了一塊很重要的東西。我們知道有這麼多無量無邊的零件,也有幾乎有無量無邊的組合方式,但好像完全沒有提到,什麼樣的零件,什麼樣的組合方式,才是「對」的組合或「好」的組合?
這,就是編劇技法中,最個人,最無法教的部分。有的人稱它為美感,有的人稱它為人生歷練,有的人稱它為個人主觀。這也是現階段,說故事這門技藝還無法被AI所取代的原因。因為這最後一塊拼圖,是「現實」結構,與「劇本」結構的交互關係。
為什麼老黑女人與年輕白男人的戀情,會給我們不同於老白男人與年輕黑女人戀情的感覺?為什麼我們看到《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會覺得驚嘆?因為它與我們「現實」的世界觀產生了互動。
在現實之中,我們對女大男小的戀情,對黑白配的戀情,對魔法的存在,有在不同科學法則歷史文化法律上的認定。試想,如果今天我們的現實生活就和《哈利波特》裡的世界觀一模一樣,我們應該會覺得這作品看起來像三立偶像劇吧?
我們現在對於歌頌愛、勇氣、努力、好人有好報的作品有較高的接受度,是因為這比較符合我們的世界觀。如果今天我們生在一個邪惡的世界,推崇不忠、淫亂、懶惰、傷害,那所有的戲劇作品還會是一樣的結構嗎?
為什麼有些作品我們小時候喜歡,長大卻覺得無聊?有些作品有人極愛,有人卻覺得極恨?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自己的「現實」,在與我們眼前的作品互動。
幸運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喜好差異,還沒有巨大到完全分崩離析,所以我們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感動無數人的作品,而我們也就可以藉由去解構這些作品,去理解哪些東西發揮了作用,怎樣的零件和組合特別的有效。
但這件事隨時都在改變。因為類似的作品反覆出現時,「現實」就改變了。觀眾會膩、會厭倦、會尋找新刺激。你如果不跟著時代進步,你就自然會被淘汰。這也是很多老影視人的哀愁,他們花太少時間接觸最新的作品,向新作品學習,只靠著過去的老經驗老方法老品味,自然怎麼走都融不進新時代。而被迫聽他們的意見照他們喜好和指示創作的藝術人呢?自然也就寫不出什麼好作品了。
我常說,台灣缺的不是好編劇,而是好製作人。缺的意思不是沒有,但就是太少,少得不足以撐起一個健康的產業。但一個好製作人難得,比一個好編劇更難得。
練習解構分析一部劇本作品
好了,該是你拿一部作品來解構看看的時候了。挑一部你喜歡的作品,依照我上面提到的結構,去拆解出每一個零件。看看那些感動你的地方,是因為前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做了哪些安排,結構上是怎麼設計的?
教你一個分析的小技巧,就是刪去法和調動法。問問自己,「要是這個元素(或場景)沒有了,會對整部作品帶來什麼影響?」或是「要是這兩個元素(或場景)對調了(或換成別的),感覺是更好或更壞?差異在哪裡?」
再更近一步,尋找類似的題材或場景,問問自己,兩者的差異在哪裡?為什麼有的有效有的無效?透過這些比較,你就會越來越清楚哪些只是表相,而哪些才是真正的核心。
常做這樣的練習,一週做一部(想更密集更好),挑相似類型的作品做,不用三個月,你就會對這個類型有相當好的掌握了。有時一下子找不到方向,也可以去看看別人怎麼拆解作品。
值得留意的是,解構能力其實一抓到方向,會成長的很快,但接著就會影響到你創作的動力。因為你會開始想很多,創作開始變得很辛苦。而拆解別人的作品很有快感,結果久而久之,你就漸漸變得比較愛拆別人作品,反而不愛寫自己的作品了。
如果你是想當影評人,那當然正好。但如果你是想當創作者,千萬要小心迷失方向。創作的路還是辛苦的,看別人做都容易,自己要動手都艱難,要能克服這個過程,才能持續寫出更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