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愛得自不自然」的討論中,
有個同學提了個好問題,
很多時候編劇不是沒有寫支撐戲,
但很多男女主角的互動很幼稚,
或是言論很幼稚、很芭樂,
反正就是愛情最偉大,有愛就不怕,
該怎麼寫出自然生動的互動和台詞呢?
其實什麼是幼稚?
就是像小孩子一樣。
小孩子自我中心、任性、不顧後果,
總是把世界想得太簡單、太單純,
不替別人著想,又不負責任,
不明白社會運作的人情世故和常識,
只會斤斤計較在別人字面上的用字,
卻聽不懂別人口中的潛台詞。
說穿了,就是想得太簡單,
太過缺乏細節了。
這就像小孩子嚷嚷著我要搬出去住,
大人冷冷一句:「可以啊,錢從哪來?」
小孩就只能閉嘴了。
可是如果今天小孩做好了準備,
錢存好了,房子找好了,工作找好了,
做了未來生活和目標的規劃,
連自己的房間都搬空整理好了,
把這些攤在父母面對,淡淡的說:
「我要搬出去住。」
這下,就要換父母無話可說了。
這就是成熟和幼稚的差別,
成熟的人會把事情都想過、考慮過,
並且可以自己承擔後果,
而不是捅了簍子,要別人收拾,
如果他只負責講得很熱血,
卻總是要靠別人擦屁股,
那就單純只是講幹話了,不是嗎?
所以為什麼會有幼稚感?
其實就是逃避問題、缺乏細節。
男主主角無法相愛的現實就擺在眼前,
他們打算怎麼克服?
難道矇著眼睛就算了?
難道活不下去了也隨便?
難道傷害到其他也很重視他們的人也無所謂?
這些事是需要編劇好好考慮、處理的。
這種幼稚與成熟,
並不是二分法,畢竟什麼都考慮過,
每個人也會有不同的選擇,
但原則是類似的:我的選擇,我負責。
《梨泰院Class》雖然後半崩壞了,
但前半還是有很多很好的細節可做例證。
故事一開頭,
主角朴世路揍了反派張根原伸張正義,
張的父親是財團總裁,
來到學校要朴世路道歉,
朴抵死不從,
最後自己必須退學,
父親也丟了工作。
如果整個設計只有這樣,
那朴世路只是幼稚。
為了使朴的行為不流於幼稚,
編劇前面做了一段鋪陳,
講朴這個人的性格如此,
有點近乎亞斯柏格。
同時,讓他在拒絕道歉時,
有所掙扎,
父親教他活得堂堂正正,
他做了對的事,他不道歉,
他願意退學。
他如果講得正氣凜然,理所當然,
一樣有問題,
因為要嘛他幼稚不懂後果嚴重,
要嘛他壓根不在乎,
但角色不在乎,就沒有戲了。
所以這裡的他很掙扎、很痛苦,
他明顯是理解整個情況,
很用力在思考,
但仍然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
而父親的挺身而出,辭職就義,
也不是隨便做的決定。
他沒有被設定成一個小職員(這是很常見的設定),
他其實是個部長,
他有存錢、有經濟能力,
而且他也有想開一間店的打算與能力。
所以這個辭職雖然是個重大的決定,
但並不是一個腦子一熱的衝動想法,
他知道他有能力把孩子養大,
知道雖然生活會變辛苦,
但整個家還是可以運作下去。
相對於這閃閃發光的父子,
對照組的女二秀娥,
就是另一種成熟。
她出生孤兒院,
一心想賺錢過上好生活,
她不接受別人的施捨,
只想靠自己。
所以最終在如同父親的朴部長被殺死後,
她仍然接受了仇人的恩惠,
甚至進了仇人的公司,
就是因為她知道,
這是她唯一能實現她理想的路。
但她也因為這個選擇,
無法和明明相愛的朴世路成為一對,
儘管朴世路說他不在乎,
但秀娥無法放棄自己的夢想,
也無法接受被敵人恩惠養大的自己。
無論是朴家父子或是秀娥,
無論是選擇反抗或投降,
他們都是同一個概念:
我要的東西,我自己爭取,
我做的選擇,我自己負責,
我明白後果,我願意承擔。
後來張根秀害朴世路停業,
他一個腦熱就喊出:
「為什麼我做錯事是別人負責?為什麼不是罰我?」
朴世路只是摸摸他的頭,淡淡的說:
「就因為你無法負責,你才是未成年人啊。」
這句話瞬間收服了張根秀,
這也是一個很好的設計。
一方面顯示張根秀性格上成熟的部分(願意負責),
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他能力上幼稚的部分,
而朴世路該承擔就承擔的成熟性格,
正是他嚮往的目標。
他雖然是財團的二子,
但他要是這時去向父親開口要錢來賠,
除非他用自己回歸財團來交換,
否則又變成是要別人負責的幼稚了。
世路和根秀這對兄弟情其實安排得很好,
可惜後面沒有好好發揮,
而且整部戲的各種精彩布局,
最後卻只剩「愛最大」而變得扁平,
更是可惜中的可惜。
言歸正傳,
所以編劇寫偶像劇或愛情喜劇,
當然可以貫徹「愛超越一切」的核心精神,
但應該要能正視角色的困境,
想得更深入、更全面,
而不是仗著自己有左右劇情的能力,
讓角色瞎嚷嚷瞎鬧鬧,
那豈不是讓角色成了依賴編劇威能的媽寶了嗎?
當然,成熟的安排不好做,
畢竟多數人的成熟就像秀娥,
都是一種委屈求全,
向現實低頭。
偏偏戲劇要的,
又是不向現實低頭的希望,
這正是考驗編劇功力,
要學習去找到生命洞見的地方。
這部分會回到對立信念與主旨信念的安排,
還有找到信念細節的方法。
我常在課堂上示範時讓學員驚呆,
覺得老師你是怎麼想到這些洞見的?
這部分我覺得其實也有一些系統性方法,
和我在入門課裡講的「反常」原則有點像,
如果大家有興趣,
我再另寫一篇文章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