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培養編劇和說故事的能力?

 

最近遇上兩個疑問,一人問每天應該如何規劃時間練習編劇,該如何自我督促?另一人問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養進步。我覺得這兩個問題有點像,所以今天就一起來聊聊關於編劇能力的培養。

編劇說故事的能力,其實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培養,分別為故事結構、人生體悟、人性行為、美學思維與市場觀察。

想要有說故事的能力,結構不可缺

結構指的是「東西組合的方式」,故事結構談的便是「如何組合會產生戲劇效果」,你也可以把它視為敘事技巧。大多數的編劇書、理論都在處理這個部分,教你故事應該具有哪些要素、哪種講故事的能力才最有戲劇張力、如何利用場景與場景的連結性創造出弦外之音等等(例如同樣是同學會,一開始熱鬧非凡,戲到了後半又一次同學會,變得零零星星,雖然大家在活動中還是談笑風生,但寂寥的感覺便會油然而生)。

這些結構方面的知識,都是人們歸納大量的作品後得到的寶貴結晶。學習結構不會使你的故事變死板,因為結構不是套路,套路是出車禍、得絕症、相愛的人最後發現是兄妹這種「死招」,而結構講的是原理原則,供你運用的「活招」。這就好像做菜,死背食譜是套路,但熟悉食材的特性、料理的流程、溫度的掌握、口感與味道的平衡等等,則能幫助你做出精彩菜色的廚藝。

如果你不想透過編劇書或課程來吸收別人的歸納,那你就應該從大量的作品中,做出自己的歸納。即使你透過編劇書或課程來學習,也應該對別人歸納的東西,提出自己的理解。

這個區塊需要好的邏輯力,才能做出好的分析、歸納和編排、運用。

研究說故事能力最重要的是「實驗精神」,也就是「如果不這樣做……」「為什麼必須這麼做……」「要是把某個東西換掉,或是把順序顛倒會產生什麼感覺……」,反反覆覆對你的故事做實驗,改造角色、更動情節、替換場景……然後看看結果是說不通的垃圾,還是帶來驚喜的寶藏。

如何分辨是垃圾還是寶藏?你個人的感受與鑑賞力是很重要的。不要覺得鑑賞很難,鑑賞的第一件事就是專注與自信,專注吸收作品每一個細節(不專心看就沒意義了),相信自己的感覺(喜歡?討厭?感動?出戲?太快?太拖?),然後試著去實驗,找出對的感覺。

我很常在看完一部作品後,去思考我為什麼喜歡,為什麼不喜歡的原因。如果喜歡的原因很個人(與我人生經驗有關),那這可能不是一個理想的研究個案,試著去尋找相似題材,卻讓你出戲的作品。看爛戲其實也是很好的訓練,因為你會發現一部戲會感動你,光是「我有相似的經驗」是遠遠不夠的,還包含了其他的要素。

絕佳的故事能力,要素缺一不可

要記得,沒有「一個」答案或要素會成就一部好戲。這就好像考聯考,你不會因為國文一百分,但其他科都考零分就上台大,每個科目都要有一定水平,你可能數學比人家差,但國文自然高一些,總和算起來過了入學標準,你就達標了。

戲也是一樣,每個要素缺一不可,情感、新鮮感、啟發感、娛樂感、完整性,是一個綜合考量的結果。有的戲雖然很平淡,但很感人,是好戲;有的戲雖然有點老套,但卻娛樂感十足,也是好戲;有的戲新鮮感十足,但其他部分都差強人意,可能就會得到負評。只著重某一個角度,就無法理解為什麼兩部看起來天差地遠的戲,卻同樣都獲得好評。

人生體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戲是人生的縮影,你不懂人生,就當然寫不出好戲。年輕時的人生都是二分法,善就是善,惡就是惡,但你越成熟,你就越知道人生中處處充滿兩難,有偽裝成善的惡,有偽裝成惡的善。有明明想做對的事,卻無奈做出錯的行動,也有從一方的角度是絕對善的行為,另一方角度卻成了絕對惡的結果。愛與恨混雜,慾望與道德交錯,人生矛盾、混亂,讓人左右為難。

除了對複雜性的體悟外,人生體悟也包含對真相的洞見。好的作品充滿這種洞見,諸如《派特的幸福劇本》裡,揭開人人都認為「克服缺點才是對的」的假面,讓我們看見「接納缺點才能帶來幸福」的洞見;或是《蜘蛛人:返校日》中,人們總以為擁有超能力和帥氣裝備的才是英雄,但鋼鐵人告訴我們:「如果你必須擁有裝備才是英雄,那你就不配擁有裝備。」

故事的能力,啟發而獲得巨大的滿足

好的編劇總能帶領我們在看見這些洞見時,因為啟發而獲得巨大的滿足。

這部分的能力靠的是你寬容有彈性的心,以及願意對生命議題思辨的耐力。離婚一定是不好的嗎?如果性別平等是絕對正確的,反同的人到底在恐懼什麼?信仰到底是什麼?親情是什麼?順從就算是孝順?創業就一定比上班偉大?死刑到底該存還是該廢?年輕時的愛情與年老時的愛情,又有什麼差異?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立場和價值觀,但如果你總是關在自己的同溫層中,你會無法進入更深入的層次。我經常說:「你不見得要接受,但你應該去理解。」去理解與你意見不同、環境不同、立場不同的人,然後去剖析你一直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是不是其實有其他的面向和答案?

如果你願意在每次面對社會議題、生命議題時都停下來做點思考,多看看別人不同角度的想法,不要總是把問題簡單化,你對生命的體悟就會越來越深、越來越豐沛。

閱讀各類社會、生命議題的書也會對你有幫助。這和編劇書是類似的,這些書替你歸納統整了一些事情,如果你不想這麼辛苦總是靠自己的觀察,閱讀可以幫助我們站在別人的肩膀上。

上面這兩點,是故事的表與裡,談的方式和談的主題。而貫串其中的,就是各個角色。戲劇是對人的模仿、再造,沒有可信的角色,說的方式再花俏,談的主題再宏大,都沒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為了能使筆下的角色唯妙唯肖,你需要對人性行為有足夠的瞭解。人性是指人在遇到情境時,內在會產生什麼想法,做出什麼決定。行為則是指當他生起這種想法和決定時,外在表現出來的行動與樣貌。

很多戲看起來像是眾多作品的拼裝車,到處都有別人的影子。對真實人性行為不理解的編劇,永遠只能從別人的作品裡偷出虛假的東西,挖不出屬於自己的原創。

這並不是要求你一定要經驗過相似的事,才能動筆寫作品。就像寫特務片,你不可能真的要求編劇當過特務,但同理心和想像力能幫助你進入角色,去理解他的生活與掙扎,去除特務這個職業,他本質上是什麼性格的人,他需要什麼?追求什麼?在遇上這種那種事時會有什麼反應?因為對人性的把握,使你能寫出具說服力的特務。

有些沒談過戀愛的人,也一樣可以寫出好看的感情戲,因為他的想像力和同理心足以支撐他的創作,他透過別人的故事,設身處地去理解了背後的人性,以及人們會採取的行為與選擇。

要留意內在與外在的互動關係。因為人們的行為是由內在想法決定(人性產生行為),但觀眾看戲只看得到行為,編劇必須設計出對的行為,來傳達角色內在的想法(行為判斷人性)。有些行為先天上「看起來」就有某種暗示,例如常見的叉手抱胸是守備、咬指甲是緊張等等,它不見得真的是事實(我可能只是覺得冷所以才抱胸),但只要「看起來」有這種感覺,它就可以被用來在戲劇上做為傳達內在的工具。我們常說編劇要擅於觀察,到底是要觀察什麼?就是觀察人性行為,內在與外在的互動。

這部分你可以透過心理學、行為學、社會學或是傳記等等相關的書藉來幫助你。同樣的,你也可以依靠你的生活經驗、同理心與觀察想像來提升。

你可以準備一個小筆記本,隨時記下生活中、戲劇中這些內在與外在的互動,久了你會慢慢發現,你在設計場景和動作時,越來越知道要怎麼安排,來建立一個可信的角色。

美學思維指的是去理解別人是如何「美化」人生。戲劇是藝術品、是創作,是作者對於人生的再詮釋。每個作者都會有一套屬於自己的詮釋方式,好讓真實人生在戲劇中看起來更唯美、更暴力、更殘酷、更炫麗、更熱情。

影視畢竟也有超過百年的歷史,這百年的歷史又再建立在千年以上的戲劇史,遠從戲劇出現在人類社會以來,無數出色的藝術家都以他們的才華,創造出迷人的作品。美學思維的提升,便是對這些藝術家的理解、模仿、融合與超越。

一名藝術家會被封為大師,是因為他有屬於自己獨特的美學。而你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藝術家,自然也會需要建立自己的。我不認為你想建立自己的美學,可以繞過這些前輩,就像物理化學,你想進階到更深奧的層次時,別人做過的研究和理論你不能不看。

「怕看了受影響」、「不看的話,就算不小心做出一樣的點子,我也是清白的」這類想法都是很幼稚的。所謂「原創性」代表的意涵,並不僅僅只是「這是靠我自己想出來的」,而是你做出來的東西「前所未見」(或退而求其次,非常少見)。我曾和某個導演花了半年的時間耕耘某個點子,但就在進入劇本階段時,《鬼怪》播出造成了轟動,而我們的人設和它有極高的相似性。我們是不是抄襲?當然不可能。但我們照原本的規劃把它寫完開拍,實際嗎?一點也不實際。

說故事的能力需要市場觀察

所以放下那些無謂的想法,好好去學習前輩們的經驗吧。我們生在最壞的時代,太多的故事、主題都被別人寫過,但我們也生在最好的時代,有這麼多的作品可供我們參考、學習。請給自己一個夠高的標準,要寫,就要寫得和那些被拍出來的作品一樣好,甚至更好。去挖出那些經典作品和大師作品來好好品味,看看它們為什麼特別,從中學習你喜歡的部分,去除你不喜歡的部分,漸漸建立出你的路線。

最後是市場觀察。美學思維是去向舊作品學習,市場觀察是跟上新作品的流行。「跟上」的意思不是加入,一樣,你不一定要接受,但你應該要瞭解。

儘量不要錯過時下最熱門的幾部作品,沒有時間看完所有的作品,也應該留意一下近一兩年的新片中,有什麼發展的趨勢?哪些類型的數量增加了?哪些題材的作品賣得特別好?原因是什麼?哪些曾經流行過的作品,現在成了市場的空缺?這個空缺的原因是什麼?

我一直都覺得創作就像創業,與市場脫節,就不容易成功,先不談你在和製片、導演溝通時,你什麼都沒看過有多難溝通,你想瞭解觀眾喜歡什麼,你也必須做一些基本的功課,去理解、去思考。畢竟創作是一種溝通,是要給別人看、讓人懂的,越理解你要溝通的對象,自然越在溝通上有把握。

這部分的增強,最重要的是財力(咦?),因為都要看最新的作品還滿燒錢的XD。但重點是要用心,不要只是看過就好,你應該從每次觀賞中得到一些收獲,而這一點,又回到了第一點對故事結構的研究。

最後,做任何學習,都有「聞思修」三個步驟,聽聞、思考和修練。上述的五點都只有聞思,你應該要把這些聞思的成果,透過實際的創作,一再一再的練習,一再一再的修。

說故事的能力也需要學習

練習的方式有很多種,我曾經分享過一些(請見:三招自我練習)。除了這些練習以外,試著做出自己的作品,是很重要的。做作品最重要的事情是「寫完」,沒有寫完一個故事,你就沒有走完寫一個劇本所有的階段,也沒有辦法拿去給別人批評指教。如果比較長的故事寫不完,試著寫比較簡單(人物少一點、設定不要太多)、比較短的故事,等你短的故事漸漸能掌握了,再來挑戰更長的故事。

要完成這所有事情的提升,相信光是看就覺得累了,我們到底該怎麼安排我們每天的時間,才能完成這所有的學習呢?讓我告訴你:你不知道,我怎麼可能會知道😆

學習一件事情,最重要的不是突飛猛進,而是持之以恆。每個人一天會有多少空閒時間?每個人情況不同,只有你自己最清楚。聽過一萬小時的學習理論嗎?透過一萬小時不斷自我挑戰的練習(要自我挑戰喔,單純重覆做相同的事不算),任何人都能成為大師。

先不要好高騖遠,先挑戰100個小時。一萬小時能變大師,100個小時,就能讓你上手。每天一小時,就100天,每天半小時,就200天,一年都還不到。不到一年就能上手一門技術,為什麼要去計較什麼才叫「有效率」呢?不要給自己一下子太遠的目標,自己嚇自己,然後自己給自己找藉口逃避。

學習、思考、實作,遇到問題就提出。反覆又反覆,不輕易放棄,所有你付出的努力,都是不會背叛你的。

延伸閱讀:如何掌握說故事技巧?5個練習說故事的日常小撇步,讓你的劇本活起來!

推薦文章

【劇本解析】《穿著Prada的惡魔》為何如此精彩?W型結構拆解給你看!

【劇本解析】《穿著Prada的惡魔》為何如此精彩?W型結構拆解給你看!

暑假來臨,這個夏天的電影片單準備好了嗎😎 想學會從作品中學習, 會去拆解作品檢視它如何做, 以及 ...
閱讀更多
如何在限定的條件下創作劇本

如何在限定的條件下創作劇本?

今天想透過回應一個讀者的來信,來解答許多創作者心中的一個非常常見的問題,那就是「替人創作」。 很 ...
閱讀更多
電影的十大模組與內涵(十)主旨化身

電影的十大模組與內涵(十)主旨化身

這是十大模組的最後一個, 也是許多人會關心的疑問: 「我的主角,一定要改變、成長嗎?」 「主旨化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