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問「分場概念是否可以套用在小說上」,
不如說「小說本來就有分場」,
只是因為格式裡沒有被強調,
才會使小說或漫畫的分場不受到重視。
在榮哲老師過往「小說的八百萬種死法」課程中,
就有提到初學者作品常見的錯誤是:
「兩個面貌模糊的人,在一個空曠的地方對話。」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就是在說,
初學者寫的小說,沒有場景,
沒有具體的人事時地物,
只存在一連串自以為有意境的對話,
以為這就是小說,
但這是一個巨大的誤會。
剛好昨天的文也提到了(《編劇入門》也說了),
無論你是哪種載體的創作者,
戲劇小說還是漫畫,
創作的工具都是一樣的,
我們是用「場景」在說故事,
只是打造場景的道具不同,
小說用文字、漫畫用圖像、
戲劇用的是演出和鏡頭。
所謂的「寫下你腦中的畫面」,
實際上指的是「寫下你腦中的場景」,
告訴我們角色當下的人事時地物,
觀眾會自動在腦中建立該有的畫面。
小說確實有一些特殊之處,
因為它不像戲劇要求具體演出,
所以光是寫字,就會產生意義,
例如: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這樣的句子,哪來的人事時地物呢?
但如果整本書都是這樣的句子,
你還覺得這是小說嗎?
這應該是一本理論書吧。
為什麼故事能讓人讀下去,
理論書容易讓人昏昏欲睡?
差異就在一個有場景,一個沒有。
再進一步說,這樣的句子,
在整個故事其實還是有某個場景,
它有點像作者翻開了故事書,
慢慢的說故事給我們聽;
它也有點像電影開場的空拍鏡頭,
帶著我們看到一種氛圍與時代樣貌。
不同的讀者在讀這些文字時,
腦中會浮現不同的畫面,
但其實都是幫助了他們做好準備,
迎接故事的下一個場景。
所以分場的規劃、蒙太奇的運用,
既使是在小說創作中也是一樣的。
敏感的小說創作者,
也會在寫了熱鬧的場景後,
不自覺轉去寫比較安靜的場景,
並且懂得利用場景裡的元素來說故事,
例如暴雨、細雪、悶熱的天氣,
例如窄巷、空城、奔馳的車輛。
好的創作者懂得用文字創造鏡頭感,
就像電影一樣,
將我們帶進故事的當下,
與角色同悲同喜,
而去規劃我們要體驗哪些當下,
每個當下佔多少篇幅,
先體驗什麼再體驗什麼,
連貫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就是「分場」。
這是任何說故事的人都必須面對的功課,
說誇張一點,這是最主要的功課,
寫小說當然也是不能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