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談談實務面的事,置入性行銷的技術。
影視是商業,
賺錢是好作品能源源不絕的關鍵,
但投資金額越大,
製作品質越好,
回收可能性反而越低,
能夠幾乎零成本就增加收益的置入性行銷,
是破除這個矛盾的有效方式。
要使置入性行銷有效進入產業,
其實需要很多層面的配合,
第一是製作流程本身,要有能配合的空間;
第二是製片有導入廠商的想法與能力;
第三是平台方對這事的接受度;
第四是編劇置入商品的技術。
非我專業的部分我閉嘴,
所以我就針對第四點來談。
編劇置入商品的技術
許多編劇不喜歡置入性行銷,
認為這是傷害作品的邪惡行為,
但那完全是因為置入的方式太拙劣,
事實上置入做得好,
不但不會傷害作品,
甚至可能替作品加分,
激發創作的靈感。
最基礎的置入方式是「順便」,
劇情照走,只是改變主角身上的配件,
或是讓他手上拿個飲料,
說話之間喝一下,
露出logo,就算了事。
但這種手法有個限制,
就是適用的商品很有限,
頂多是服裝、飾品或食品飲料等等,
出現在哪都不奇怪的東西。
但如果今天商品有點大,
例如咖啡機、吸塵器、按摩椅,
或是有些商品比較特殊,
例如益生菌、線上遊戲等等,
不特別安排一段戲,
就無法置入。
但特別安排的戲,
刻意程度就會上升,
例如民視八點檔就會出現這樣的橋段,
兩個人突然間開了個新話題,
聊起我最近覺得肚子怪怪的,
你有沒有吃益生菌,
有啊,但是吃了沒效,
你一定沒吃某某牌子,市面上很多不肖業主……
基本上,
就是把電視購物的台詞,
塞進了角色的嘴裡,
這就是沒有置入技術的置入。
優秀的置入商品技術 -以《愛的迫降》為例
但不這樣做,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韓劇在這方面做得出神入化,
有太多可以取經的地方。
例如前兩年很紅的《愛的迫降》,
寫北韓派軍人到南韓找男主角,
這段情節必然需要一連串的探查過程,
但老實說,探查過程是很無聊的,
尤其是我們根本就知道男主角在哪,
這是一段一點危機衝突都沒有,
但必須存在的段落,
編劇怎麼寫這個段落呢?
這群北韓人初到南韓,
彷彿穿越,什麼都新鮮,
幾個糊塗蛋就開始各顯神通,
平常做竊聽員的,
就跑去速食店偷聽對話(置入速食店Subway);
會摸魚的,
就安排他被食物香味吸引,
意外被炸雞店挑上當了外送員,
摸魚錯過了男主角打來的訂餐電話(置入炸雞店);
認真熱血的,就安排他上網查資料,
卻迷上網路遊戲,
結果和同樣迷上網路遊戲的男主角
因為彼此都匿名,成了死對頭(置入線上遊戲)。
面對沒有衝突的場景,
編劇的基本選擇就是:
A 精簡 B 放入衝突 C 趣味化
這裡編劇選了趣味化,
利用北韓人來南韓的文化落差,
把探查的過程喜劇化。
同時配合角色的性格,
結合需要置入的商品,
設計了對應的劇情。
乍看之下,這是一門高難度的技術,
但如果對場景寫作有基本認識,
這其實是一門基本功。
我們在寫戲時,
多少都會需要一些東西借題發揮,
好表現角色的性格,
或做過程的鋪陳。
例如「兩人性格不合,動不動就有摩擦」,
要演出來,總要有原因吧?
可能是因為咖啡加不加糖,
可能是因為一個愛整理,一個愛隨性,
可能是因為對東西品味的差異,
一個喜歡老唱片,一個喜歡線上串流,
所以可置入的空間,
其實無所不在,
只是今天表現角色性格、關係的方式,
你選擇了什麼東西。
不理想的置入方式會產生的問題
不會寫戲的編劇,
就只能在語言上打轉,
或是流於形式化的演出,
好,兩人要一言不合,
就兩個人開會吵架,
互找麻煩。
但這種操作會有幾個問題:
① 老套
每次要吵架就是公司開會,
感覺千篇一律。
② 離題
為了寫開會,就必須加一些不必要的內容,
為了做兩派意見,就必須再加更多內容,
可這些內容常常和故事主線關係有限,
等於觀眾為了看到「他們個性不合」,
反而接受了一堆無用的資訊。
③ 無聊與拖戲
只為了接收「他們個性不合」這樣一個訊息,
特別開一個3分鐘的會,
資訊濃度低,就會覺得內容無味,
對主線又沒幫助,
所以產生出了拖戲的感覺。
所以與其說韓劇裡比較多新鮮感和生活細節,
好像韓國編劇比較厲害,
其實就只是觀念上的差異而已。
當這個觀念一改,
置入空間就變多,
置入的情況增加,
就會刺激編劇為了展現商品,
想出更多趣味的細節。
如此一來,
就能同時滿足商業上的獲益,
和創作上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