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對話是很細節的部分,
牽涉很多要素,
例如劇情需求、場景安排、角色設定、作品風格等等,
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很廣,
每個人的症頭都不同,
所以如果不是實例討論,
有時常是瞎子摸象。
但整體上,人物對話還是有一些大方向的原則。
人物對話方向一:用場景本身交代訊息
觀眾是很聰明的,
我們可以從角色正在做的事情,
推斷出角色的各種訊息,
他做低階的工作我們就知道他是基層,
他在市場賣菜就是菜販,
他們在吵架我們就認為他們關係不好,
他們在聊心事我們就認為他們是朋友,
場景情境本身就自帶訊息,
不需要用台詞一一交代。
懂得這個基本功,
就會降低你台詞的負擔,
寫起來自然會比較順暢。
人物對話方向二:確定角色在場景中的目標
角色不應該是編劇的傳聲筒,
我們當然知道編劇有很多的需要,
例如交代角色、鋪陳劇情等等,
但你不能硬要把話塞進角色嘴裡。
你必須找到適合的場景情境,
讓角色自然的說出必要的資訊。
人不會沒有理由就出現在一個情境中,
人的每個當下都有目的,
隱瞞與追問真相也好,
純粹打發時間也好,
再微小的目的也是目的,
角色不會莫名其妙的被擺在隔壁座位,
等待著插話。
角色會在場景內發生衝突,
是因為他們的場景目的互為阻礙,
這是你要去設計安排的,
每個場景都是角色試著達成目標的過程,
而不是「講編劇想講的話」的過程。
人物對話方向三:依角色性格決定對話背後的策略
不要用「台詞」表現角色性格,
要用角色的「策略」來表現。
他想取得對方的歡心,
是花錢擺濶獻殷勤?
還是留意細節耍貼心?
是甜言蜜語灌迷湯?
還是故意羞辱吸引注意?
是這些「策略」決定了角色是誰,
台詞和動作只是策略具體化的過程。
有這個概念,結合上面2點,
你的場景情境會安排得比較好。
人物對話方向四:丟接的概念
對話是一來一往,而不是各說各話,
所以要習慣用「一組丟接」來思考,
而不是一句話來表現。
例如你要寫A的意見B不認同,
你不需要讓B費口舌反駁,
讓B嗯嗯喔喔回應,
讓B白A一眼,
讓B不理會A,自說自話,
都能表現出B的不認同。
當A看見B的態度後,
A就會進入下一次的丟接攻防,
他會重覆策略加強表達?
還是會轉變策略做質問?
或是試著理解B的想法?
而B也會再次對A做出回應。
是因為A的強硬而更強硬?
或是因A的軟化而軟化?
甚至因A的轉化而反攻?
這一組一組的丟接,
就會決定對話前進的方向,
是越演越烈?出現轉機?開新話題?
所以對話不是漫無目的的你說我回,
而是有意識的經營。
人物對話方向五:永遠的原則──精簡
當你懂得這種丟接的組合後,
你就開始進入到戲劇節奏的掌握。
就像我們常說的3拍原則,
試著用3組丟接,
前2組鋪排,第3組變奏的基本,
來推動你的場景。
例如第1拍-A說B忽略,
第2拍-A再說B再忽略,
第3拍-A發現B的忽略,態度轉變。
你就會創造出一個故事曲線,
做出一個有推進、起伏的場景。
試著去除不必要的對話、多餘的台詞,
儘量減少推動場景的丟接數量。
善用停頓和沉默,
這是一種創造轉折的最精簡方式,
帶有潛台詞的停頓是好用的武器。
人物對話方向六:不要急著一口氣把事情說完:
就像一場活動不需要一開場就出最精彩的節目,
一個場景是一個過程,
打造一個吸引人、勾起好奇心的過程,
比讓觀眾「馬上知道」結果是什麼更重要。
這就好像一部戲的重點絕不是結尾如何,
沒有經歷中間的刻骨銘心,
後面的終成眷屬就不會帶來感動,
每個場景都像一段小戲,
好的過程,會幫助我們在得到結果時,
感覺更驚訝、更滿足。
這6個人物對話要點如果你能把握得好,
我覺得你的台詞能力已經超過一般偶像劇水準了。
練功不求多,把基礎練熟、練懂、練好,
在這個時常華而不實的年代,
就能勝過多數對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