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作的過程中,原本是寫A類的故事,但在思考的過程中,卻有了B類故事的想法,可自此A類與B類的片段交疊,腦袋有卡住的感覺,兩類故事就無法下筆,我在想是不是A類與B類的題材選的不好、方向想錯等等所導致? 請問,在這樣的時候,是否就該重新選擇主題/重寫?
這是創作者很常發生的問題,大多數時候我們動筆時,只有一個模糊的輪廓和方向,但當我們試著往下發展時,各種可能性開始冒出來,你可能會想換主題,也可能會想換主角,或是加入一些新的人物關係和設定,結果就變成了一個不同的故事了。
其實不只是A和B兩個故事,很多時候甚至會出現CDEF各式各樣的可能,同步進行是一樣會出現矛盾的,而創造一個ABCD兼顧的選項,必然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力氣,這時真正的課題,是必須要做出取捨。
針對這個主題,我們要聊聊「混搭」這件事的可能性。混搭是指元素的結合,在愛情故事中放入懸疑劇的元素,在恐怖故事中放入親情的元素,在校園故事中放入魔幻元素等等,元素是可以混搭的,但故事主幹是不能混淆的。
什麼是故事主幹?故事主幹指的是故事的主要類型,通常和角色的外在目標有關。《通靈少女》雖然混合了官廟元素,但整體故事主幹還是一個愛情悲劇的主幹;《水底情深》雖然混入了冷戰、生物實驗與怪物元素,但故事主幹也依然是愛情童話的主幹;《穿著Prada的惡魔》雖然裡面有愛情與時尚元素,但故事主幹始終保持在自我成長的主幹上。
每個故事主幹,都會有既定的結構。以愛情故事為例,在結構上幾乎都是「愛情的可能」與「相愛的挑戰」結合,故事前半集中處理男女主角如何從不可能相愛到愛情發生,這個不可能有時是身份地位的差異,有時是彼此之間的矛盾,有時是時空的隔離等等。
而故事後半則是當愛情來臨時,兩人之間存在的挑戰。在這個階段男女主角確定相愛,但因為性格、價值、誤會、旁人阻礙、恩怨等等原因,使他們之間的感情面對考驗。《水底情深》是邪惡組織、《通靈少女》是生與死、《羅茱》是家族恩怨、《鐵達尼號》也是生與死。有發現這些故事在結構上的驚人相似嗎?
你在書寫、架構故事時,要對故事主幹的結構保持警醒,當有新想法出現時,要觀察是不是新的更動會造成故事主幹的混亂。
我曾在製片的要求下,寫過一個懸疑+職人+自我成長+親情+愛情+荒謬喜劇的綜合故事,一開始的進度相當不順,因為這上面所有的元素幾乎都可能產生一個獨立的故事主幹,我到底應該把主幹定在哪個元素上,來支撐整個故事呢?
我花了一點時間整理後,把主幹定在自我成長上,職人是成長的舞台(如《穿著Prada的惡魔》),而懸疑、親情則是主角進入職人環境的原因(親人在工作上發生疑案,於是主角進入親人的職場調查),愛情則是自我成長的收獲,整體再放入一些荒謬元素的設計來增加喜感(荒謬的死亡方式等),終於完成了這個任務。但儘管如此,你會發現故事主幹仍然停留在自我成長上,如《穿著Prada的惡魔》,主角進了一個他不熟悉甚至鄙視的產業,但在過程中瞭解產業的價值,並從中收獲了能力的成長,最後因為熟悉了自我而選擇離開。
我花了一點篇幅解釋這些,是為了回應最開始的問題,A故事想著想著,跑出了B故事,於是腦中有兩個版本的故事同時運轉,結果打架了,到底該怎麼處理?
我建議的處理方式是:
1. 釐清你的故事主幹是什麼?
2. 兩個(或多個)故事吸引你的地方,到底是元素?還是故事?
3. 如果僅是元素,是否有融合原本主幹的可能?
4. 如果有兩個主幹,哪一個才是你當下要寫的?哪一個可以之後再寫?
5. 確定你的主幹,專心發展。
如果你基於某些元素(工作要求),不得不融合兩種主幹,你必須找到合理的事件,同時承載兩個故事主幹。這種融合法難度較高,但不是不可能做到。依我上面的例子,因為我設計了一個事件,將懸案和自我成長連結在一起(懸案的發生正好是自我成長的開始;懸案的破解正好是自我成長的完成),但這種挑戰比較高,必須花費比較多的心力去平衡兩個主幹,並且承擔失焦的風險。
所以不是因為A或B選的不好,而是因為你打算同時發展,又沒有找到將它們融合的方式。你應該專心確定一個主幹發展,而不是任由兩個不相關的主幹在你腦中打架。
寫故事的功力不只是體現在「生成」,也體現在「取捨」與「刪除」。勇敢的做決定,拋下與眼前故事無關的安排(暫時存進資料庫裡),才能確保故事不會變成多頭馬車,分崩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