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疑燒腦】該如何設計故事中的謎團?

我們在之前聊過懸疑故事的創作要點,有人問到那在「誤導」的大原則之下,謎團的設計有什麼要點呢?
謎團是令人著迷的故事元素,但並不是每個謎團都會引人入勝。這就好像故事令人著迷,但不是每個故事都一定很吸引人,是一樣的道理。
那什麼樣的故事才吸引人呢?有亮點的故事。

亮點有兩種常見的型態,一種是「具體噱頭」,一種是「特殊性」。

「具體噱頭」指的則是在某個類型中熟悉的情境,如《佈局》中的「密室殺人」、《玩命關頭》的「尬車」、《厲陰宅》的「鬼屋」……這些具體明確的元素,使我們對故事有明確的期待,而且這些元素常扮隨著「好看」的經驗,因此使我們看了預告片就有興趣進場。
而「特殊性」也就是大家平常說的「很有創意」。那什麼東西很有創意?其實就是陌生的東西。
創意,其實就是陌生的組合。像《金髮尤物》,被公認無腦的時尚教主進軍哈佛,或像《人在冏途》,大老闆與鄉巴佬的返鄉之旅,或像《阿公喔買尬》,「精」力旺盛的阿公帶著孫子來去泡妞。發現了嗎?這三部片我都只用了極短的介紹,但這些介紹都超有意思,引人好奇想要看下去。
而這有意思的感覺,就來自於上述組合都是陌生的、相反的概念被某個理由或任務集合在一起。
這也是為什麼當某個新鮮的創意出現後,一再一再被模仿,創意感就會消失,因為「陌生」的感覺不見了。
不同類型的混搭,或兩個具體噱頭的結合,也會產生創意感,例如最近要上線的《玩命颶風》,便是將劫匪片的「搶銀行」和災難片的「超級颶風」兩個具體噱頭結合在一起,創造出了強大的魅力。《氣象戰》則是將災難片與太空片組合在一起,《暮光之城》則是吸血鬼與羅曼史。
我們對於沒有具體噱頭或特殊性的故事興趣缺缺,不代表這樣的故事一定不好,像這樣的故事在行銷上、吸引力上先天性比較薄弱,因此不容易受到青睞。很多編劇(包括我)都渴望寫出像《海邊的曼徹斯特》這樣的劇本,但平心而論,《海邊的曼徹斯特》確實不是一個光看預告片會令人期待的故事。

具體噱頭或特殊性就像一個人的長相,不是說長得不帥不美就是爛人,或長得帥或美就一定是好人,但長相優勢是無法被忽略的(身為不帥一族的我實在難過)。

說回謎團。謎團也是一樣的,謎團設計的起點,應該是某個具體噱頭或特殊性本身。如果謎團的「表面」不吸引人,謎團本身就沒有力量。
以《佈局》為例,雖然故事最後的大翻轉讓大家驚豔,但如果這個故事沒有「密室殺人」這個「表面」,這個故事根本說不下去。歸根究底,正因為謎團的「答案」不能拿出來告訴大家,所以你的答案再精彩,沒有出色的表面也沒用。
拿起已經超過一千回的名偵探柯南,裡面每個單元都是謎團,你也會明顯感受到,某些單元比較吸引人,某些就有點無趣,好像為了謎而謎的流水帳,其中差別,便是「具體噱頭」與「特殊性」的有無。
所以推理故事中,常見的「民間傳說」、「暴風雨山莊」、「密室殺人」、「明顯兇手卻有不在場證明」、「尋寶解謎」,便是具體噱頭。具體噱頭的關鍵在於場景中的元素夠獨特,在戲劇呈現上能夠有辨識度高的視覺元素更佳。像《奪魂鋸》中的牧神面具、《忌日快樂》裡的松鼠面具,都是很好的畫龍點睛。
而某些謎團是以特殊性來創造有趣的表面,常見是類型的混搭,如《忌日快樂》的兇案+時空迴圈、《愛情三選一》的愛情+懸疑、《達文西密碼》的歷史+解謎……如果今天有一個謎團發生在賽車場上,是不是也深具吸引力呢?
找到表面之後,接下來再導入「誤導」原則,在一個表面下,找到一個需要被解開的問題,替這個問題找到兩個答案(其實理想是三個,轉折會比較多),用最平凡、最直覺會想到的那個答案做為「誤導」,以「可能性最低」的答案做為解答,然後埋入感情線,好讓「可能性最低」的答案擁有可信度。

因為人會做出任何可怕的、不可能的事,只因為內在的情感。

要留意的是,有時故事是不見得需要謎團的。如《血觀音》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其實是三個女人之間的愛恨糾葛,但故事卻硬是埋了一個政治謎團在其中,但謎團和三個女人之間沒有交互作用,結果沒有相互加分,反而有點扯後腿,非常可惜。以《血觀音》角色塑造的豐富層次,完全可以用平鋪直敘的展開這個故事,反而可能更聚焦、更精彩。

推薦文章

茶金時代

她寫了《茶金》,我順道貼金

與Juliana認識時, 我以為她還沒有劇本經驗, 是擅長拍記錄片的導演, 第一次經手戲劇作品, ...
閱讀更多

漫畫該怎麼編劇? 單格、兩格或是四格漫畫的寫法

漫畫該怎麼編劇? 延續昨天在聊的搞笑喜劇基礎「準備+出手」(請見:寫搞笑喜劇的基本功是什麼?), ...
閱讀更多
如何創作出吸睛的精彩角色?

如何創作出吸睛的精彩角色?

相信大家都看過不少電影作品,過程當中衝突不斷,主角不但衰小而且總是交到壞朋友,在看他被背叛五次追 ...
閱讀更多

歡迎留言分享您的想法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