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與編劇似乎都是靠寫字維生,兩者到底有什麼差別呢?
作家和編劇有三個方面的不同:創作重點、工作方法和獲利模式。
如果你看過我之前寫的「編劇、導演、演員的任務區隔」,就會知道編劇是靠「結構」,而不是「文字」說故事的。會特別指出這點,是因為戲劇是一個「合作」的產品,劇本只提供一個藍圖,供導演、演員和其他藝術人員在這個藍圖上發揮他們的才華。
作家和編劇的差異一:創作重點
例如劇本中提供了一個情侶爭吵的場景,除了爭吵的時間、地點、情境(例如同樣在家裡,但無人的家裡和正在開派對的家裡是不同的情境)、台詞(動作等同於台詞)之外,其他部分幾乎編劇都無法決定,因為拍攝本身有太多變數,你不可能要求劇組找到「你腦海中的那個廚房」,也不可能要求演員笑出「你腦海中的那個笑容角度」。我們掌握的是時間、地點、情境、台詞、場景順序等等故事元素的組合方式,靠這些排列組合來傳達你想傳達的主旨與情感,這是編劇說故事的方式。
但小說則是一個「獨立」的產品,作家寫下的每一個字,呈現到讀者面前是一模一樣的。作家等於身兼導演、演員、編劇和其他如攝影、美術等等的工作。作家甚至可以透過文字的排列來調度讀者腦中的鏡頭,或是透過文字的選用來創造不同的質感。
那是不是代表編劇的工作比較輕鬆?一點也不,只能說作家和編劇說故事的方式不同,能使用的手段也不同。如作家就可以很直接的讓故事穿梭在記憶、現實、思想和感受之間,但編劇不行,編劇只能寫可以被演出的東西。作家的場景可以含混帶過(他們做了一些討論,說了些無關緊要的話),但編劇大多數時候必須要把實際發生了什麼、說了什麼都確確實實的寫出來。
這也是有些編劇無法寫小說的原因,因為很麻煩要寫很多字做很多說明,有些東西明明演員一演畫面一放就清清楚楚,但寫成小說就要費很多功夫,甚至無法表達。例如像動作場面、眼神、搞笑的段子……寫出來都不夠味,你可以想像《我和我的冠軍女兒》裡的摔角戲要怎麼寫嗎?小說很難處理這個部分,而編劇只需要處理原因和結果,不一定要細細寫出來每個動作,動作設計和導演會去處理實際的細節。因為無論他們怎麼摔,重點不是摔的樣子,而是為何而摔,摔的結果是什麼。
反過來,很多作家寫劇本,寫出來的東西都讓導演很頭痛,畫面不足,場景空洞,因為作家比較習慣平鋪直述寫自己想講的東西,但平鋪直述講出來的東西,通常在戲劇上都不夠好看。
因此你會發現,光從作家會寫的題材和編劇會寫的題材,可能就會因為這樣而有差異,編劇會選擇比較可被演出的題材,小說家會選擇比較有豐富敘述可以發揮(如內心的糾結、複雜的理論、沒有畫面的知識)的題材。
上面這是創作重點上的差異,除了創作內容本身,工作方法也很不同。
作家和編劇的差異二:工作方法
戲劇因為是「合作」的產物,所以編劇需要有很多與別人溝通的時間。就算自己悶在家裡自己一個人把劇本寫完,等到實際要拍攝時,還是會因為需要做許多溝通必須開很多會議,並且依照可能的需求做調整。你會需要認識很多人,感覺自己像上班族或業務一樣整天開會,而且好像東西要被東改西改,似乎不太受重視。
但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認知,編劇在整體環境中普遍不受尊重是常見的,但不受尊重的原因不是因為你是編劇,這部分我們以後在聊如何開會的話題時再討論。
而作家則大多數的時候是獨力作業,愛寫什麼寫什麼,也不會有人要你改東改西(除了讀者留言的那種「要求」XD),基本上就是一個愛怎麼任性對作品,就可以怎麼任性的狀態。
這也是有些作家轉型當編劇很不能適應的原因,因為當作家可沒有像編劇這麼多的「委屈」。
作家和編劇的差異三:獲利模式
第三個最大的差異,就是獲利模式的不同。
編劇之所以必須有這麼多考量,是因為戲劇是大成本的生意。光是像民視那樣看上去就有點粗糙的作品,一集也要四十萬成本,如果是比較有質感的偶像劇,一集就要一百到兩百萬,更不用說電影,正常情況下多是三千萬起跳(這還是台灣的情況,其他市場更大的區域,成本都是上億規模)。所以每一部電影本質上都是一間公司,花一大筆錢,請一大堆人,工作一段時間,期待可以回收更多的錢。
你要求人家為你的作品和喜好負責?你怎麼不替人家的幾千萬負責呢?
所以編劇在整體結構下,比較像是一個「專業工作者」,你出售你的專業技能,替別人解決問題,拿到你應有的報酬。你在環境中遇到的多數情況,都不僅僅只是「完成你的作品」,而是「幫大家完成一筆大買賣」。
即使你的劇本是事先完成的,有人想拍時,你也是進入到這場買賣之中,你可不可以不改劇本?可以,那他們就會希望你授權出來,給別人改。如果你不授權呢?那這筆生意可能就吹了。這個情況落在導演、演員身上其實也是一樣的,要嘛你配合,要嘛你走開,要嘛你超厲害,讓大家非配合你不可(但作品不賣的話……)。
而作家在網路世代,發表作品的成本基本上是零。就算是不走網路走出版,刷個八百、一千本,成本也就是幾萬塊(你查一下自費出版的行情就知道了),你認真存個幾個月,都可以自己出書圓個作家夢。
成本小,就可以隨便你玩,就好像你花錢買樂透沒中,不會心疼,為什麼?因為成本很小。但成本小不代表沒有獲利空間,作家在現在的環境中,本質上更像是「明星」,而不是「專業工作者」。
人家花錢買的,不是作家的「專業」,而是「專業累積出來的名氣」。你作品寫得好,很多人看,就有人想花錢買。你作品寫得不好,很多人看,一樣有人想花錢買。
問題來了,你作品寫得好,卻沒什麼人看,會有人想花錢買嗎?不會的,連出版社都不會想出。這就好像一個人歌唱得很好聽,但沒有人氣,就頂多是在餐廳當駐唱。
除非有人認為,他買下你的作品,可以透過他的專業改造,就會變得很多人看。這種情況極少(因為沒人氣的作品不會有人注意),就算有,你也只是進入了編劇那個位置,開始為這個買下作品的人「服務」。
既然是明星,當然是靠人氣來決定你的收入。你作品越紅,想買的人越多,價碼也就越高。同時你對整部作品的影響力也會越高,為什麼郭敬明拍《小時代》不是編劇而是導演,甚至還可以在裡面演個角色?因為他人氣夠高,投資人自然任由他任性。
所以身為「專業工作者」的編劇,只要在健康的情況下,付出就會有收獲,獲利比較穩定。而身為「明星」的作家,通常需要先付出,再看付出有沒有帶來人氣,才能決定有沒有收入(大多數情況下是沒有,網路作家這麼多,有多少比例有賺錢?)。